菜单
  

    1.2 实验原理
    1.2.1 STF简介
    STF是在正常状态下呈现略微黏稠状的液体,在受到冲击时,内部颗粒运动形成粒子簇,阻碍相互运动,流体粘度急剧上升,颗粒的运动和摩擦吸收冲击能量,呈现出类固体的抗冲击性能,当冲击力消失之后,又快速回复到原来的柔性状态。因而,这种剪切增稠效应是一种非牛顿流体行为,而且这个过程具有可逆性[2,3]。STF体系由分散相粒子和分散介质共同组成,其中,分散相粒子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天然存在的物质;二是人工合成的聚合物,如二氧化硅和其它氧化物、聚苯乙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碳酸钙等[4,5],粒子可以是圆盘状、球体、椭圆体和粘土颗粒等形状,它们通过电荷作用、吸收表面活性剂、布朗运动等单分散、双分散或多分散稳定分散在介质溶液中[4,5,6];而分散介质可以是水、有机物(甲醇、乙醇或聚乙二醇)、盐溶液(氯化钠溶液等)等单一介质,也可以是多种介质复配在一起的介质溶液。
    1.2.2 剪切增稠机理
    目前对于剪切增稠的微观机理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是由Whitlock和Metzner最先提出,并由 Hoffman 证实的ODT机理[4,7](有序到无序),即体系受到较小外力作用时,粒子的有序程度得到了提高,出现剪切变稀行为,而当外力更大时,有序结构被破坏,则会出现剪切增稠现象[1,5];其二是Bossis和Brady基于Stokesian动力学模拟而提出的“粒子簇”理论[8,9],即剪切变稀是由于连续的空间网络结构被破坏,而剪切增稠是由于体系中形成“粒子簇”,体系粘度增大,从而出现了增稠现象。
     
    粒子从有序到无序转变机理的主要特征为:由于粒子间斥力作用,粒子是有序排列的,在低剪切速率下,有序程度提高,使得体系粘度下降,随着剪切应力的增大,作用在粒子上的流体作用力也增大,到达临界点时,流体作用力成为主要的作用力,粒子间的有序结构受到破坏,变成无序结构,使得体系粘度增大。
    对于SiO2/PEG体系中剪切变稀和剪切增稠的现象,伍秋美等[10]认为用“粒子簇”机理解释更为合理。即剪切作用较小时,受到破坏的空间网络结构在粒子间作用力下能很快得到恢复,因此粘度基本不变;随着剪切作用的增大,当受到破坏的空间网络结构不能在粒子间作用力下得到修复时,体系粘度开始下降;随着剪切作用的进一步增大,空间网络结构受到越来越大程度的破坏,使得粘度继续减小,当达到某个临界点时,流体作用力成为体系中主要作用力,由此生成了“粒子簇”,随后随着流体作用力的增大,“粒子簇”变大,其对流体的阻碍作用也随之变大,因此流体的粘度增大[11]。
    1.3 制备方法
    1.3.1 分散相的研制
    由于二氧化硅性质稳定,粒径小(纳米级),粒径分布均匀集中,硬度高且无毒,实验中一般采用二氧化硅作为分散相。
     二氧化硅的扫描电子显微镜图像
    图1.二氧化硅的扫描电子显微镜图像
    在放有磁子的烧杯中,依次加入一定量的无水乙醇,25%的浓氨水,和去离子水水。然后调节磁力搅拌器到适当转速直至充分混合,再将一定量的正硅酸乙酯(TEOS)利用玻璃棒快速加入到烧杯中,反应4h后,正硅酸乙酯在氨水催化作用下经过水解缩合反应形成SiO2晶核。采用晶核持续生长法,向种子乳液中匀速加入一定量的正硅酸乙酯,反应几分钟后,再滴加一定量的去离子水,反应8h,让SiO2晶核不断长大,得到具有一定粒径大小且粒径分布均匀的二氧化硅颗粒悬浮液[12]。
  1. 上一篇:海藻酸水凝胶微球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2. 下一篇:热作模具钢表面纳米化研究+文献综述
  1. 静电纺丝制备纳米荧光纤维的制备及性能分析

  2. 纤维诱导聚乳酸PLLA结晶行为与机理

  3. Cu-Co-Si-Zr合金高性能无铍铜合金研究

  4. 异质结高性能磁敏传感器的研制

  5. 纤维素改性聚乳酸的性能研究

  6. 聚丙烯腈基炭纤维吸波性能的研究

  7. 溶胶—凝胶法制备多晶钇铝石榴石纤维制备

  8. C++最短路径算法研究和程序设计

  9. 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对经营绩效的影响研究

  10. 巴金《激流三部曲》高觉新的悲剧命运

  11. 中国传统元素在游戏角色...

  12. 江苏省某高中学生体质现状的调查研究

  13. 高警觉工作人群的元情绪...

  14. 浅析中国古代宗法制度

  15. NFC协议物理层的软件实现+文献综述

  16. 现代简约美式风格在室内家装中的运用

  17. g-C3N4光催化剂的制备和光催化性能研究

  

About

优尔论文网手机版...

主页:http://www.youerw.com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