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修权:《七律·历史转折》(1935年1月)
1935年1月什么会议标准答案:遵义会议
伍修权,湖北武昌人。1925年10月,由我派赴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31年5月,回到中央苏区,历任瑞金红军学校第一期连指导员、军委模范团政委、军委直属第三师政委、福建军区汀(州)连(城)分区司令员兼政委等职务。1933年秋,任国际派驻中央军事顾问李德的翻译。1934年10月,参加二万五千里长征。李德作风粗暴,动辄训人。伍修权曾多次要求调动工作,因组织挽留,他才勉强做这项工作。1935年1月,中央红军到达贵州遵义,中央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李德和伍修权列席了这次重要会议。在这场与“左”倾错误路线的斗争中,伍修权始终旗帜鲜明地拥护以同志为代表的正确路线。会议撤销了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确立了以为核心的中央的正确领导,得到了广大干部和红军指战员的热烈拥护。为此,伍修权在会议期间特作《七律·历史转折》一诗,表达他当时兴奋激动的心情:
铁壁合围难突破,
暮色苍茫别红都。
强渡湘江血如注,
三军今日奔何处。
娄山关前鏖战急,
遵义城头赤帜竖。
舵手一易齐桨橹,
从此上新途。
这首七律,是作者参加长征和遵义会议的亲身感受,对红军在长征初期的艰难处境和遵义会议召开的重要历史意义作了真实、形象的描述和概括。诗的前四句表现了红军在博古、李德指挥下遭受的巨大损失和陷入的困境,后四句描绘了遵义会议后确立以为核心的中央的正确领导和中国的崭新变化。
1935年1月什么会议标准答案:遵义会议
伍修权的这首诗,既是对遵义会议这段艰难曲折、转危为安历程的真实描述,也是开始走上全全军领导岗位的真实记录。
郭化若:《七绝·遵义会后》、《七绝·四渡赤水》(1935年1、3月)
郭化若,福建省福州市人。1925年加入中国。1929年在福建龙岩参加了红4军,历任第2纵队参谋长、纵队队长、红4军参谋处处长、红一方面军代理参谋长等职,一直在、朱德身边工作。1931年6月,被王明“左”倾教条zhuyi执行者排挤出中央苏区和红军的领导岗位,郭化若也被撵出红一方面军,调任军委二局局长。1932年7月,郭化若被解除一切领导职务,开除籍,调到红军军事学校任教员。
1934年10月,郭化若随干部团走上了漫漫长征路。出发时,因为他是被开除籍的人,政治上受到歧视,生活上也无人照顾,脚后跟又正患溃疡,走第一天脚就磨破了,以后化脓、流血水,每迈一步都疼得钻心。郭化若回忆说,有人说“长征全靠两条腿”,我的腿也靠不了,只能是“长征全靠一片心”。就这样,他咬牙跛行8000里,于1935年1月到达遵义。正好这时,他在遵义城的天主教堂听到遵义会议精神的传达。郭化若感慨万端,提笔写下《七绝·遵义会后》一诗:
千钧重担一丝悬,
有术回天事亦艰。
十日长征停遵义,
单纯防御责谁肩?
写完诗后,沉浸在高兴之中的郭化若,还东跑西奔找老乡筹粮,忙了一天,晚上痛痛快快洗了个澡,美美地睡了一夜。第二天早上起床后令他惊奇的是脚后跟的溃疡竟痊愈了!想想一路来吃的苦,郭化若脸上挂满了泪花。他擦了擦就去找,说:“你的忍耐和毅力感动了上帝,所以病一夜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