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宋代注重文治,科举制度有了进一步的完善。首先,科举考试分为州试、省试、殿试三级,逐层选拔,形式更为规范。其次,唐代尚有所谓的“行卷”,即士子应试之前,先将个人诗文作品呈献给达官显贵,希望获得他们的赏识,进而向主考官推荐;而自宋代开始,省试一级的试卷需要糊名,并由写手誊录,考官不知考生为谁,从而最大程度地保证了公平公正。再者,同样是考中进士,唐代的进士只有出身,再通过吏部选试者才能做官;宋代只要通过省试、殿试,一经录取即可授予官职。科举制度的利弊

    科举制度在中国实行了整整一千三百年,对隋唐以后中国的社会结构、政治制度、教育、人文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宋代开始,科举便做到了不论出身、贫富皆可参加。这样不但大为扩宽了政府选拻人材的基础,还让处于社会中下阶层的知识份子,有机会透过科考向社会上层流动。这种政策对维持整体社会的稳定起了相当的作用。历年来千万学子目的不过希望能一举成名,光宗耀祖。可以说,科举是一种拢络、控制读书人的有效方法,以巩固其统治。

      科举为中国历朝发掘、培养了大量人材。利玛窦在明代中叶时到中国,所见负责管治全国的士大夫阶层,便是由科举制度所产生。

      科举对于知识的普及和民间的读书风气,亦起了相当的推动作用。这些读书人都是在相同制度下的产物,学习的亦是相同“圣贤书”,故此亦间接维持了中国各地文化及思想的统一和向心力。

      科举所造成的恶劣影响主要在其考核的内容与考试形式。由明代开始,科举的考试内容陷入僵化,变成只要求考生能造出合乎形式的文章,反而不重考生的实际学识。大部分读书人为应科考,思想渐被狭隘的四书五经、迂腐的八股文所朿䌸;无论是眼界、创造能力、独立思考都被大大限制。大部份人以通过科考为读书唯一目的,读书变成只为做官,光宗耀祖。清政府为了奴化汉人,更是严格束缚科举考试内容。清代科举制日趋没落,弊端也越来越多。科举制度的利弊

      元朝是少数民族建立的统治政权,全国的人员分为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四等,后两个阶层几乎没有什么政治权利。元朝的科举取士直至立国四十多年后才正式开始实行,每三年一次,并且蒙古人、色目人和汉人、南人分开,考试场次、内容以及试后发榜都有区分。值得一提的是,元朝的科举考试题目,全部出自南宋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这标志着程朱理学作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主流意识形态地位的初步确立,对明清科举制的发展具有导向性的意义。

      明清两代,科举更盛,无论人员数量还是规模都较之前朝有长足发展。我们今天熟知的许多名词术语,正是从这一时期沿用下来的。就考试规则和程序而言,明代的童生通过岁试取得生员资格,成为秀才,然后才能参加乡试。乡试三年一次,在八月举行,又称“秋闱”。考中乡试才是举人,第一名又称“解元”。次年春天,各省举人一道参加由礼部主持的会试(又称“春闱”、“礼闱”),考中者成为贡士,第一名又叫“会元”。四月,皇帝亲自主持殿试,考中者分为三甲:一甲赐进士及第,有状元、榜眼、探花三人;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一甲直接授予中央官职,二、三甲则还有可能选任知州、知县。清代的情形与此类似,但是更为繁琐。这样看来,范进考中举人,不过只是刚刚通过乡试这一关,但却已经具备了做小官的资格,难怪他会高兴得疯掉。就考试形式和内容而言,明清科举一律以八股文取士,范围不出四书五经。八股文又名制义、制艺、时文、八比等,结构上分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等,甚至连用字的规定都极为严格,严重地桎梏了知识分子的思想,扼杀了他们的创造力和主观能动性,最终必然走入死胡同,为时代所淘汰。

  1. 上一篇:三大改造的形式
  2. 下一篇:高效课堂22条
  1. 党内严格禁止用违反的手段对待党员

  2. 领导全国武装力量的是哪个部门

  3. 借贷记账法的理论基础

  4. 高效课堂22条

  5. 三大改造的形式

  6.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7. 例外管理

  8. 浅谈如何茬小學语文課堂...

  9. 刍议职业教育管理中现存...

  10. 互联网”视阈下的爱國主...

  11. 国内外虚假交易研究文献综述

  12. 蒙古族舞蹈双人舞编导对...

  13. 英文论文女大学生面膜购买动机研究

  14. 高功率电磁脉冲发生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15. 光明乳业战略绩效评价权重分析调查问卷

  16. 临床护理路径茬实施白内...

  17. 上海地区牵牛花物候观察及栽培研究

  

About

优尔论文网手机版...

主页:http://www.youerw.com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