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把港城一体化的研究划分为三个阶段:海港区位研究阶段。港口区域工业化研究阶段和港口区域一体化研究阶段。对港城一体化战略重点研究领域临港产业发展。物流化营运和健全港城整合机制“进行了探讨。
关键字:港城一体化战略海陆经济一体化港口港口城市
在当前的世界贸易和经济发展背论文网景下,从港城关系研究入手,探讨港口与城市之间互动关系,开展海陆经济一体化研究成为热点之一[1]。港口与城市之间的关系走向协调发展与一体整合,港城一体化的战略构想成为推动港口城市和区域发展的基本策略。
一。港城一体化研究的理论基础和发展阶段
港口和港口城市是两个功能差异的系统,各自形成自己的理论,直接对港城一体化进行理论研究尚不多见,基本上是借鉴区域科学和经济学的理论。港城一体化的目标是整合区域要素和资源重组,协调各利益集团关系,提供一个和谐的人居环境和产业发展空间。港城一体化作为一个复杂的地域系统,必须以区域科学理论作为研究立论基础,以指导获得区域最佳的整体效益和个体(地区)效益的劳动地域分工[2]作为基础理论。
港城一体化研究肇始于1934年高兹(E。A。Kautz)的海港区位论,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30-1960年代,主要为海港区位的研究。主要研究包括1960年英国学者伯德(Bird)对港口区位工业化的研究。继奎因(Quinn)的有关中介区位的假想学说。胡佛的港口。铁路枢纽转运点,是发展工业的理想区位[3]的有关学说。第二阶段,1960年代末期-1980年代初期,主要为港口区域工业化的研究。自法国经济学家弗朗索瓦·佩鲁(FransoisPerroux)1950年代提出增长极理论以来,不断地被美国区域规划专家约翰·弗里德曼(JohnFiedan)。瑞典经济学家谬尔达尔(Myrdal)和美国经济学家赫希曼(A。O。Hischman)等加以丰富和发展。1970年代,沃纳·松巴特等人在增长极理论的基础上发展了点轴理论,认为在增长极形成后,人们会不断建设连接这些增长极的重要交通干线(铁路。公路等),形成新的有利区位[4]。港口作为增长极核,必须与区域的工业化结合来促进新的区域增长点的形成,港口区域工业化也就亦将形为这一时期港口与区域发展研究的重点。霍伊尔(Hoyle)和平德尔(Pinder)主编的城市港口工业化与区域的发展把港口发展。城市扩张。工业发展以及亚非等欠发达国家的实证研究,全面地分析了自由港。自由贸易区。出口加工区的建设对区域发展的贡献[5]。维格里的临海工业开发区结构演化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论文指出,工业化是1960年代以来港口国家实施的最主要的港口发展战略[6]。第三阶段,1980年代中期以来,主要为港口和城市的协同发展研究。协同发展的理论基础源于1970年代赫尔曼·哈肯(HarmannHaken)创建的协同学(Synergetics),通过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整个系统将形成一个整体效应或者一种新型结构,这个整体效应具有某种全新的性质,而在子系统层次上可能不具备这种性质[7],其理论核心是自组织理论。1980年代,协同发展理论逐步应用于港口和港口城市间的一体化研究中。霍希尔和希令编著的海港体系与空间变化探讨了港口。工业与城市。区域的空间结构演变与时间演进变化。
二。港城一体化研究的相关领域和战略重点
1.港口与城市间的经济关系与矛盾冲突
港口对城市的影响效应首先表现在港口经济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增长极[8]。港口经济关联性极强,通过前向关联效应和后向关联效应可以带动城市内产业的发展。港口的发展需要仓储。运输。物流。加工。贸易。金融。保险。代理。信息。口岸相关业务的支持,产生经济效应。其次港口是调整本地区产业结构的主要力量。港口作为海上货物运输和陆上货物运输的结合点,具有利用外部资源发展本地区经济的独特优势。城市对港口的贡献表现为:提供综合物流活动空间和内陆运输联接通道;在金融。管理咨询。技术援助。应用研究。信息通讯方面提供服务;支持港口的竞争;港口的发展离不开对城市的依托。
港口和城市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这种差异源于在有限空间利益和目标不同的两个空间实体间被迫的共存。港口作为运输的一环,承担着经济。生产效率。市场竞争。产业规模和商业发展的职能;城市作为居民生活工作共同体,目标是不断提高市民的福利和生活质量,因此城市关心的是环境价值和居民期望。王丹阳对港城间摩擦从日常。空间和制度三个方面进行了研究[9]。
2.港城一体化的内涵分析与空间概念
港城一体化的实质是根据港口和城市的内在联系,通过建立协调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将各自独立的经济实体整合为步调一致。相互共生的利益共同体的过程。徐质斌从经济资源配置中的成本-收益分析。区域经济增长极核理论等角度,对港口的经济性。港城一体化发生的内在机理和模型。建设重点等做了理论分析[10]。他认为港城一体化概念的外延包括港口与相关城区项目一体化。港口与相关城区布局一体化。港口与城市其他交通方式一体化。港口与所在城市战略目标一体化,这是港城一体化依次递增的发展阶段。
港口空间的概念提出实际上是从空间领域对港城一体化的探讨。茅伯科[11]认为凡是大的港口所在的城市就是港口空间,港口空间就是具有港口经济特征的各类直接和间接相关业务活动所涉及的地理区域,并且港口和城市不可分离。港口空间为港口辅助业务和派生业务提供空间,也为依靠港口而产生的各类服务行业提供空间,包括临港保税区。开发区。经济区。加工区和物流园区等。港口经济的发展要求港口有更广阔的空间。目前港口多数在向第二代转变,主要表现承担大量能源运输,大力发展前港后店。前港后厂的临港经济,建设物流园区和加工基地,由此对港口空间提出新的要求。而港口空间的突破程度,决定着港口对城市经济。区域经济乃至国家经济贡献度的大小。突破港口空间的核心策略是港城一体化,就是要改变港口与临港产业。临港加工区。保税区。开发区和物流园区在体制上的割裂状态[12]。
3.港城一体化战略的实施重点
港城一体化战略的实施重点研究集中在临港产业发展。物流化营运和健全港城整合机制三个方面。发展临港产业是港城联动“的核心。临海(临港)工业20世纪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即以重工业为特征的莱茵河阶段。多种类型的工业和航海贸易功能综合的第二阶段。向发展中国家扩散的第三阶段,并在20世纪末期进入到以科学技术发展为基础的第四个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发展临港产业主要通过在港口设置自由贸易区。出口加工区。免税区等来实施的。
[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