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引言
近几年来,随着农村集体经济日益发达,经济业务日益增多,农村经济发展对会计核算工作以及财务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农村会计人员业务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着农村社会的发展与稳定[1]。然而,农村会计队伍现状不容乐观,整体呈现老龄化。专业技论文网能匮乏化。文化水平低质化的局面,加之长期以来管理乏力,很多会计人员并未接受过规范的会计培训,无证上岗现象尤为严重。[2],这严重影响了农村会计工作的整体水平以及工作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并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3]。然而,对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起步较晚,多数研究集中于培会计人才养的经验总结与模式探索,政策指导建议方面的研究成果鲜见。研究人才培养模式界不够明确,研究内容交叉重叠,缺少创新。因此深入探析农村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并对构建农村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提出创新性的政策意见是一个重要课题[4]。这既有利于农村三农“问题的解决,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也为其他学者对农村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提供了相关借鉴。
2。农村会计现状
2。1农村会计人员综合素质较低。目前,农村会计岗位无证上岗“现象严重,很多会计人员并未接受过正规的会计培训。同时,农村地区人员的大量外流造成农村的青年劳动力涌向城市,农村留守人员多为中老年人以及妇女儿童,农村会计人才呈现老龄化的特点。此外,农村会计培养意识差,这导致农村会计人员的业务水平差,文化水平有限,农村会计人员难以满足农村会计工作的实际要求。
2。2农村会计行为不规范。监管乏力。淡薄的法律意识,有限的专业知识水平,导致农村会计的执业环境较差,会计行为缺乏规范性。其次,农村会计的监管力度不够。农村地区特殊的社会结构以及人情“风俗使得农村的监管乏力,会计人员对农村乡镇企业以及合作社领导的工作基本呈现放任不管的态度。这导致会计工作出现虚假报账。管理混乱。权责不清的现象时有发生。会计行为的不规范,使得农村会计体系混乱。发展滞后,这严重阻碍了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不利于社会的稳定。
2。3农村会计人才紧缺。农村会计人才培养意识淡薄,农村地区少有会计专业的相关培训机构。然而,多数涉农高校的科更加注重通用型“人才的培养,与农村地区的行业标准不相适合。同时,其毕业生对进入农村地区执业的意愿不强。相较而言,职业会计院校分布广泛,相对涉农高校具有更好的地理优势。然而,职业会计院校的课程设置较为传统,教学体系落后,疏于对会计人才的全面素质培养。这使得职业院校的学生仅能处理基本的业务,不能适应快速发展的农村社会经济。此外,农村地区劳动力的大量外流,造成农村地区空巢“现象严重。因此,农村地区紧缺专业化。复合型的高素质会计人才。
3。农村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3。1农村会计人才培养目标同质化。模糊化。对于职业技术学校来讲,其培养目标是力图培养适应社会会计实务工作的应用型人才。然而,很多学校为了缩减成本,对农村会计人才的培养仅仅进行帐。表。单“的简单教育,学生缺乏实际会计专业能力。同时,职业院校更注重于专业人才“培养的性质,导致其会计毕业生虽然能够适应相关行业领域的工作,却无法在日新月异的经济社会保持优势。此外,的职业院校层次又包括中等教育。专科教育,各层次在培养科目上各不相同。然而多数院校教育层次模糊,目标不明确,这导致教育的盲目性与随意性。
对于涉农院校来讲,专业学生的入取规模一直保持持续上涨趋势。然而,涉农高等院校对于专升本。本科。双学位等不同层次会计人才培养的目标完全相同,会计课程设计相似。这不仅仅弱化了涉农高等院校的涉农“优势,更不能为农村会计岗位输出专业化的会计人才,培养目标的偏移使得涉农高等院校的教育水平得不到真正的提高。
3。2农村会计人才培养内容。途径较为落后,培养资源有限。目前,多数职业会计院校对会计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仍然按照传统的教学大纲体系。课程内容陈旧。涉农教材紧缺。学科交叉性强。此外,经费的短缺也导致职业会计院校在教学设备资源方面的紧张,很多职业院校并未设置多媒体教学设备以及计算机实验室,这严重阻碍了农村会计电算化的发展。尽管部分职业会计院校意识到会计工作的实践教学的重要性,然而与高等院校相比,与企业进行校企合作“的机会并不占有优势。据统计,德国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中,学员60百分号以上的时间在企业进行实训。而人才培养模式中,绝大多数学生仅在毕业前进入合作企业进行实习,这大大减少了学生的实训周期以及了解农村会计实际情况的机会。
为加强招生的竞争优势,涉农院校的课程设置目前与财经类院校。综合性院校差异性小。涉农院校的培养方式与内容忽略了农村经济领域的会计人才培养,并未充分体现涉农高等院校的优势,不能满足农村社会经济会计工作的特殊性需求。加之职业会计院校重核算轻管理,重理论轻实践的教育理念,使得其会计人才的培养无法与农村会计工作对接。
3。3农村会计人才培养师资力量薄弱。双师型“教师稀缺。师资力量是衡量一个学校教育水平的重要因素。目前,名牌大学以及高学历的会计人才多数流入一。二线城市,因此职业会计院校的师资来源主要为学历较低亦或是普通高校毕业的学生,这其中的很多学生缺乏实践经验,知识水平较低,会计经验不足,尤其是缺乏农村会计专业的相关技能,这使得职业会计院校的教师准入门槛偏低,师资薄弱。同时,较低的工资待遇,导致了高素质专业人才无法流入职业院校的恶性循环。很多高校将科研成果作为衡量一个教师学术水平的重要因素,因此部分教师出现了重科研轻教育的现象。科研与教学之间时间分配的失衡会导致教育质量的下降,这使得受训人才的质量受到影响。其次,涉农院校的会计专业相对起步较晚,尚未形成系统的学习体系,部分教师的第一专业并非农业会计,加之涉农高等院校很少与乡镇企业形成校企“联合的培养模式,教师对农村会计的实际情况了解不足,这导致教育与实践不能很好的衔接,教学质量差强人意。
4。构建农村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相关建议
4。1明确多层次。专业化农村会计人才培养目标
结合农村会计人才培养院校的不同层次,明确农村会计人才的培养目标。对于中等教育。专科教育的职业会计院校,明确其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终极目标。同时,兼顾农村会计的专业性人才以及适应社会发展的通用性会计人才的培养,从而避免教育的盲目性与随意性。对于涉农院校明确其培养具有涉农“优势的通用性人才培养目标。差异化不同层次的会计人才培养目标,突出涉农高等院校的特点。在强化农业生产特点和农业组织运行模式的基础上,进行农业会计处理和财务审计等培训教育,为农村会计岗位输出专业化的会计人才,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4。2完善差异化。专业化。实操化的高质量会计人才培养体系
4。2。1完善差异化农村会计人才培养体系。对于职业会计院校,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更新教育大纲,强化人才培养的差异性。对于涉农高等院校,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结合农村会计人才培养目标,将会计人才培养方式与财经类院校以及综合类院校区别开来,突出自身院校的涉农“优势。
4。2。2完善专业化农村会计人才培养体系。职业会计院校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同时,应兼顾农村会计的专业性以及适应社会发展的通用性会计人才的培养。对于涉农院校,其培养具有涉农“优势的通用性人才培养目标,完善其涉农“的专业化方向培养体系。
4。2。3完善实操化农村会计人才培养体系。与乡镇企业积极构建校企合作“模式,为会计人才提供良好的实习环境。同时加长实践周期,培养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完善教学设备,筹建多媒体教学设备以及计算机实验室,培养学生的全方面素质,推进农村会计电算化的发展。
4。3加强农村会计人才培养师资的优化建设
4。3。1提高职业会计院校的教师待遇。较低的师资待遇,是造成职业会计院校师资力量薄弱的原因之一。因此,应该提高教师的师资待遇,从而吸引高素质教育人才,优化师资队伍。
4。3。2提高会计人才培养教师的教学能力。高校的教育者应该加强自身素质,通过不断的学习及积累来提升自身的知识水平。在合理平衡科研时间的基础上,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
4。3。3提高会计人才培养教师的实践能力。无论是职业会计院校的老师还是涉农高等院校的老师,都因该注重自身的实践能力。通过校企合作“模式以及与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沟通,积累实践经验。同时,在校教师也可以到农村会计岗位亲身体验,掌握农村经济最新发展状况,这有助于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更能普惠受教育者。
4。3。4提高会计人才培养教师的竞争意识。社会经济在不断发展,市场经济对会计人才做出了新的要求。高素质会计人才供不应求,会计教师承担着不可推卸的重任。因此,相关院校应设立考核淘汰制度,打破铁饭碗“定律,培养教师的竞争意识,从而促进教师接收新信息,更新知识的热情,不断的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会计人才。(作者单位:东北农业大学)
基金项目:农村会计人才培养问题研究黑龙江省会科研课题
农村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