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中国积极财政政策的转型和公共财政政策框架的逐步建立,财政支农工作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针对中国现行财政支农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借鉴国外财政支农的成功经验,对完善中国的财政支农工作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字:公共财政;财政支农;财政补贴;政策选择
11财政支农资金投入不足,不符合相关政策法规的要求
改革以来,尽管财政支农总量有所提高,但农业投入特别是公共物品的投入不足,是制约中国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国家财政农业投入的增长幅度大大低于国家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1978年。2000年的国家财政收入分别为1132。26亿元。13395。23亿元,增长了10。8倍,而国家同期财政农业投入分别为150。0亿元,1237。5亿元,只增长了7。2倍,财政收入增幅是财政农业投入增幅的1。5倍。从总量上看,国家财政农业投入不符合农业法中关于每年用于农业的支出不得低于经常性财政收入增长“的要求。加入WTO后,中国农业面对的是竞争日益激烈的国际市场,按照WTO农业协议,中国农业综合支持率可以达到农业生产总值的8。5百分号,而目前仅为3。3百分号,绿箱“政策12项支出(其中10项农业补贴)内容中中国有6项空白。因此,财政农业投入的上升空间还很大。
12财政支农结构不尽合理,不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由于农业比较利益低,各级政府更偏重于将财政资源投向投资见效快。易出政绩的硬性“公品,而不愿投向期限长。具有战略意义的软性“公品。在财政支农资金结构中,用于生产性的支出比重下降,而用于各项事业费的比重上升,且在农业事业费比重上升的同时,其内部分配结构不合理。人员机构经费增长较快,业务经费增长缓慢,农业事业的发展面临资金的困扰。财政对农村基础教育的保障能力明显不足。国民的基础教育是纯粹的公品,是国家财政应首先保障的支出,但是,财政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明显不足。以1998年为例,农村义务教育的学生达到1。23亿人,占当年全国义务教育学生总数的65百分号,但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仅占全国基础教育投入的56百分号。农村基础教育的人均经费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8个百分点。在投入渠道上,来自国家财政预算内的投入仅占农村义务教育投入总量的34百分号,66百分号的教育投入是靠集资。收取学费和社会捐款解决的。
13财政支农方式不合理,政策工具缺乏灵活性
财政支农方式不合理突出表现在农业补贴过多地用于流通环节。1996~2000年,每年用于粮。棉。油。糖流通的补贴在300亿~800亿元,占农业支持总量的30百分号左右,占国家政策性补贴支出的70百分号左右,年均增幅为27。16百分号。然而,如此巨额的补贴主要都是补在流通环节,补在价格上。根据财政部农业司有关专家分析:国家通过对粮食流通企业的补贴方式来间接补贴农民,国家需要耗费7元钱才使农民得到1元钱,对农民增收的贡献太小。
14财政支农管理体制不完善,资金使用效果不明显
现行财政支农资金管理体制不完善,涉农部门多,条块分割较为严重,导致资金使用分散,实施效益不理想。从1997年到2000年的4a时间里,财政对农业生产性投入以每年7百分号的速度递增,而同期限的农民收入增长速度由1997年的4。6百分号分别下降为4。3百分号。3。8百分号。2。5百分号。
2国外财政支农政策的经验及启示
21巨额的财政投入对国家的农业生产起到明显的支持作用
从经济发展的角度分析,伴随一国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各国政府普遍实施农业保护和农业支持政策。如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农业发达国家,政府对农业提供的财政支持相当于农业本身GDP的25百分号以上;日本。以色列等国农业财政支出相当于农业GDP的45百分号~95百分号;即使像印度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国家财政支农支出也相当于农业GDP的10百分号。在20世纪,日本于50年代末60年代初实行农产品保护政策,韩国也于60年代末开始实施农业保护政策。中国进入90年代以后,经济发展水平已大致相当于日。韩经济转型时期的水平,因此有必要实施农业保护政策。
[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