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政府政策角度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特点及未来走向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起源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发展至今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因此,对其发展特点进行梳理,有助于探明下一阶段的发展方向,从而更好地为大学生的成长与成才服务。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特点
与德育关系密不可分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极为明显的特点之一。这主要是由两个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一是大陆的心理健康教育始于对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困境的反思[1],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引入中国大陆,开展探索性工作的大多数都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二是在起步阶段,心理健康教育大多数是出现在德育的相关文件中,如1995年国家教委颁布试行的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后来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门文件也是由教育部负责大学生心理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部门制定的,如2001年制定的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就是由教育部社政司颁发的。不仅如此,在这些相关文件中也对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关系作了明确表述,如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高等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2]。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3]。要在学生工作系统设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的专门机构[4]。因此,大陆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无论是观念。还是操作,乃至管理,都和德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二)以从自发呼吁到官方主导为发展脉络
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从少数工作人员的自发开展起步的,当时上至国家及省市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下至高校的领导层对此项工作都没有明确要求,纯粹是少数教师用自己的热情和责任心完全自发地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以心理咨询为主)。随着自发工作的推进,发起教师在校内奔走呼吁,希望校领导更加重视此项工作,慢慢地这项工作先是引起一部分高校领导的重视,后来演变成少部分高校的自发行为,直至最后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开始意识到了此项工作的重要性,以2001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门文件的下发为标志,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正式进入自觉规范的发展阶段,因此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从自发呼吁到官方主导为发展脉络的。
(三)柔性政策特点较为明显
截止到目前,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都制定出台了不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文件,但这些文件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柔性建议多,刚性要求少,这在文件的名称上也有所表现,比如多以星号星号星号意见为文件名称范式。此外没有出台与文件相关的配套政策,因此各地的心理健康教育仍然缺乏明确。具体而有效的落实措施。而且由于没有针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规范考评体系和考评制度,对没有执行文件规定的高校也没有带来明显的负面影响,这也进一步影响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推进程度。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未来走向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标准化。规范化加强
如前所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在发展过程中的柔性政策特点明显,更多的是指导性的,导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没有成为一种教育制度,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情况受制于分管领导对该专业的理解。学校的行政经费。人员编制及办公空间的限制。鉴于此,教育部办公厅于今年2月份印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体制机制。师资队伍。教学体系。活动体系。心理咨询服务体系。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体系。工作条件等七个方面的建设标准作出了明确的要求。在5月份教育部办公厅又印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从课程性质与教学目标。主要教学内容。课程设置与教材要求。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教学管理与条件支持。组织实施与教学评估等六个方面对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提出了较为明确的要求。这些标准和要求的制定,标志着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进入了规范建设阶段,从此,此项工作就具有了全国性的操作指南和依据。
(二)培训规范化程度加强,队伍的专业化水平加强
在第一个专门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政府文件――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中首次提出要积极开展对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专。兼职教师的培训,但并没有提及培训机构。培训内容以及培训课时等具体内容。关于队伍的专业化建设方面,该文件提出要逐步建立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专。兼职教师的资格认定体系。而在2002年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试行)中则明确提出建立全国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中心,开展专兼职教师的业务培训,此外对培训内容等等也做了明确要求,即对于通过培训达到上岗要求者,文件规定由教育部认定的有关承训机构颁发资格证书,逐步做到持证上岗。于2005年1月颁发的教育部。卫生部。共青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文件中首次明确要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部门和高校要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队伍进行培训,逐步使专职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人员达到持证上岗要求。并且第一次明确强调了专职人员的专业化,提出要配备专职专业人员“。而对培训学时的要求则见诸于今年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中,要求应保证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每年接受不低于40学时的专业培训,或参加至少2次省级以上主管部门及二级以上心理专业学术团体召开的学术会议。此外该文件也对教师的专业背景和任职资格也作出了明确规定,要求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特别是直接从事心理咨询服务的教师,应具有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学历和专业资质。照此发展趋势,未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训将更加规范化,队伍也更加专业化。
(三)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整合化程度加强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到202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之一:……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举措部分构建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思想道德基础“提出,要注重促进人的心理和谐,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引导人们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保健,健全心理咨询网络,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党的十七大报告再次提出,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可见,心理健康教育的地位已经突破思想政治教育的边界,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举措之一,这表明政府已经站在一个社会大背景下来看待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站在中华民族素质的高度来认识未来公民健全人格的培养。这必将会使政府更加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从而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真正成为政府。社会(包括社区)。家庭。学校,甚至是社会各界包括医学界共同参与的系统工程。结果就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资源将会更加整合化,比如一些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转介到医院后,医院是否能提供相应的服务,学生转介到医院后,医院怎样跟学校建立连接。再比如,媒体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应该如何为教育起到积极的作用,而不是只顾抢眼球“新闻,不顾学生心灵“成长。这是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服务的机构。社会心理服务的机构提出了新的要求。诸如此类的一些问题都有望在不久的将来有政府出台相关文件和制度进行协调,共同为大学生的成人成才保驾护航。
(四)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建设力度加强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相关要求首次出现于2001年颁发的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中,指出要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选修课,但对于课程的地位并没有做出说明。而在2002年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试行)中则明确提出课堂教学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渠道和基本环节之一。随后,政府文件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规范性要求进一步加强,虽然在2005年1月颁发的教育部。卫生部。共青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文件中对于开课形式仍建议是选修课,但对教学方法则进行了明确要求,提出要通过案例教学。体验活动。行为训练等形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在今年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中,对课堂教学的重视程度进一步加强,指出课堂教学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要建立和完善相应的课程体系。必修课这一课程形式也首次在文件中出现,并且对课程的覆盖面也有明确要求,那就是保证学生在校期间普遍接受心理健康课程教育。紧接着,在5月份教育部办公厅又印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从课程性质与教学目标。主要教学内容。课程设置与教材要求。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教学管理与条件支持。组织实施与教学评估等六个方面对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提出了较为明确的要求。这一文件的颁发,将会更大程度地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建设力度。
从政府政策角度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特点及未来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