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西部贫困地区中小学布局调整政策及其影响
中图分类号:G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8-00-01
一。前言
对教育公平本质的认识具有明显的交叉学科特征[1]。究其原因一方面在于理论基础不同,另一方面在于分析的基本视角不同。论文网但无论如何,学者们都指出教育机会均等“。教育资源配置公平“等是教育公平的核心。
农村中小学自布局调整以来,学校间教育差距不断拉大,县域义务教育发展表现出非均衡的特征。本文公共选择理论的视角,重点从教育的机会公平和教育资源的配置公平两方面切入,结合甘肃省会宁县的实际情况,谈谈目前农村义务教育布局调整的原因,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对策。
二。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的原因及形成的问题
1。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原因
从根本上来说,农村中小学布局的调整是顺应社会变迁和城市化进程的[2]。工业化和城市化建设中对劳动用工需求的急剧增长以及人们生存与发展的需要,致使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聚集,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城市人口数量的增加。
从公共选择理论角度来看,教师偏好于公共设施服务完善的城市学校,农村家长的教育观念由政府要我读“向我要读书“。我要读好书“的转变,使得家长对优质教育服务的偏好更加明显。从而师生都用脚投票“选择了城区学校,农村学校逐渐演变为师资贫乏,学生零碎的空校,这为地方政府选择性地提供资源而撤点并校创造了条件。
2。调整后衍生的主要问题
(1)上学变成了难上加难,自讨苦吃
农村中小学调整主要以撤并为主,这一调整对于交通便利,地理环境优越的地区来说是件好事,但是对于地处山区,交通不便的落后地区二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一些偏远地区的学生每天至少步行十多里甚至几十公里上学。在相关领域的实地调研中,调研地区学生上学的最远距离达到190公里,平均距离为4。848公里。拿全国最穷县之一的会宁县来说,它地处黄土高原交通非常不便,村办小学撤离后学生必须到离家十几公里以外的乡镇学校读书,乡镇学校并不是寄宿制学校,小学的孩子年纪尚幼,自理自立的能力较弱,所以家长大多是选择在乡镇租房陪读或者寄居亲戚朋友家,这对于本就生长于山区并不宽裕的家庭来说是一笔额外的经济负担和心理负担,一方面,为了照顾子女必须腾出一个劳动力来专门照顾子女,这样就放弃了外出务工或者在家农作的机会;另一方面,大多数出租小屋的条件并不好,一般所有的生活作息活动都在一个小空间进行,在这样的空间学习对于注意力集中时间不长的小学生来说是非常不利的。
(2)教育资源的无辜浪费
根据有关文献,截至2009年初,甘肃省山丹县闲置的项目学校就有11所,而这些学校的投资额总计大约为347万,不仅是这些希望小学被废弃,其他撤并村小偌大的校园里只有学前班,大量教室闲置,这也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小学低年级学生由于年纪较小,在情感和身心发展上都需要来自家庭的关爱和引导。就近入学为小学生们提供了接受家庭教育和亲人情感交流的基本条件,对他们的身心健康非常重要。
三。针对学校布局调整问题的对策建议
为确保每位适龄儿童公平的接受义务教育服务,政府应当为促进县域义务教育的健康均衡发展制定和实施切实有效的政策。
第一,中小学布局调整应当以保证学生就学方便为关键点。从教育公平角度看,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后,县镇交通便利地区优先得到了师资和教学设备的配置,农村弱势群体即使偏好优质教育,但迫于追逐所需的成本和代价只能止步,也就丧失了对教育服务的选择权。
第二,中小学布局调整要因地制宜。中小学布局的调整应当综合考虑当地的实际情况,切勿盲目推行政策。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因地制宜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按照小学就近入学,初中相对集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原则,合理规划和调整学校布局“。
第三,关注教育效益追求中的价值取向。中西部地区学校布局调整后虽形成了规模效益,整体提高了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但提高教育效益不只是生均成本的降低和各项资源使用效率的提高,办学效益应该致力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优质的教育服务。在追求教育效益最大化的同时更应该关注公共教育政策实施中的价值取向。
第四,重塑并加强农村教学点的建设。农村教学点是存在于全球范围的特殊教育形式,在农村教育发展中意义非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安格拉。利特曾指出:小规模学校在扩大受教育机会。提高学习者认知水平方面发挥着积极的影响。在农村教学点的作用主要表现在满足学生就近入学的需求以及节省学生上学成本两个方面。
首先,教学点基本分布在地理环境复杂的中西部偏远农村,其次,偏远地区的学生在本村教学点上学,能够节省住宿费。伙食费和交通费。
浅析西部贫困地区中小学布局调整政策及其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