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现代海洋意识教育进入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实践
中图分类号:G41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2-0186-03
公元前500年,古希腊海洋学家狄未斯托克提出了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一切“的预言。在当下,海洋意识教育的重要性毋庸置疑的,论文网历史上我们经历了过惨痛的教训:失去海洋上的权利,我们不仅由于战败而丧失民族与国家的尊严,并一度面临亡国的危机。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海洋意识发展有了巨大的进步。海洋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效益。带来了文化科学交流的新天地。也带来了海疆领土争端乃至区域格局的复杂化演变。经历这些变化,中国大学生身处其中,不自觉地产生了海洋意识。除了这种自发的海洋意识之外,高校专门针对大学生所开展的海洋意识教育可谓为数寥寥。成果不彰。尤其身处沿海地区的各级高校,本该走在海洋意识教育的前沿,如今看来,效果堪舆。如何加强高校海洋意识教育,本文就海洋意思教育进入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堂的实践做出一些分析和建议。
首先,海洋意识教育进入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堂,存在着不可忽视的必要性。有多项研究表明,当前中国大学生的海洋意识还处于起步阶段,对于海洋价值和海洋战略地位的认识十分匮乏。当今大学生形成的海洋意识多属于自发性的。在信息媒体时代,大学生通过互联网和移动媒体,以及报纸。电视等媒介获得新闻知识,相关内容如海洋开发。周边地区形势发展与变化。各国海上力量。区域海洋问题摩擦与争端。海洋环境保护等等,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发的海洋意识。
在大学课堂中,海洋意识教育所占的比重极低,不论是教科书还是课外畅销读物等涉及海洋的内容非常少,大学里开展以海洋为主题的活动鲜见。普遍来讲,高校开展海洋意识教育理念和方法上是中学阶段海洋意识教育的复制,所以形式简单。内容单一。逻辑散乱。效果不彰。形式主要是海报挂板宣传。海洋知识竞赛等,进入课堂教学内容很少。内容集中在海洋国土。海洋权益争端。海洋经济价值等方面,基本上是海洋相关知识的普及,与国际形势。区域形势的发展变化关联较少。只有当周边区域形势变得紧张而敏感时,高校课堂才做出反应,如2009年南海问题“。2012年钓鱼岛问题“在部分高校做专题解读。这些略显粗糙简单。仓促和被动的教育方式,很难满足要建设海洋强国所需要的海洋意识基础。
就当今高校教育的现状来看,若想使海洋意识教育切实有效地开展,进入大学课堂是必要的方式。而形势与政策“课,则有着开展海洋意识教育的先天基础。第一,形势与政策“课的时政性强。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内容,自2004年中宣部。教育部下发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以来,形势与政策课针对大学生思想特点,结合国内外热点问题,通过课堂与教育实践,帮助学生认清了国内外最新形势。形势与政策课中的海洋意识教育不仅事关中国海洋利益的维护以及与世界主要大国和周边国家的外交关系,更加包含国家战略的走向。同时,当今世界谋求发展的国家无不把海洋权益作为国家战略的重要方面,海洋意识的发展成为全球趋势。形势与政策课正是应对变化发展中的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的有效教育平台,亦是实施海洋意识教育的有效平台。第二,形势与政策“课具有思想理论深度和政治方向性。高校开展形势与政策课须坚持主义原则与方法,坚持主义的形势观和政策观。主义形势观就是从保障和维护人民群众和民族国家的根本利益出发,坚持唯物主义基本原则和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把握形势发展的客观规律性,掌握和运用主义的辩证法和认识论,不断提升理论思维和战略思维能力和水平。主义政策观就是从推进社会的总体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出发,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实践第一的原则,为人民谋利益,坚持走群众路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海洋意识教育亦要坚持主义的原则与方法。
海洋意识教育进入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堂,需要清晰准确的内容布局。海洋意识教育在形势与政策“课堂上应当讲授哪些内容?总体来说,海洋意识教育包含六项内容:政治。军事。外交。经济。科技。文化。在这六项内容中,笔者认为前三项是高校海洋意识教育的重点内容,后三项可作为辅助和补充整合为一个内容项。这四方面布局构成了高校海洋意识教育的主要内容。
第一方面海洋政治板块中,包括海洋权益在国际关系。国际战略。国际法等方面的内容。当前海洋竞争为代表的国际关系呈现出复杂性和不稳定性,海洋意识是全球性概念,亟须国际视角加以诠释。国际关系是研究当代海洋问题的重点和基础,缺乏对国际关系的整体性认识,不可能形成完整深刻的海洋意识。比如当今国际关系学界中备受争议却影响巨大的地缘政治学理论,如有美国学者阿尔弗雷德?马汉的海权论“。英国学者麦金德的陆权论“和美国地理学家斯皮克曼边缘地带“论等,均对国家的兴衰更迭和海洋实力之强弱关系做出了有力的阐释。当然,作为高校通识课教育,形势与政策课无须完整系统地讲授地缘政治学理论,但当前全球海洋权益竞争充满深刻的复杂性和不稳定性,地缘政治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例如当前不少大学生对于南海问题和钓鱼岛问题的认识存在误解和困惑,其根本原因就在于缺乏地缘政治观念。不仅如此,还需要从国际战略的角度构建现代海洋意识。不同的国家,以及同一国家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对海洋权益的追求是不同的,所采取的海洋战略也是不相同的。当某一国家告别自然经济,发展商品经济的时候,就会产生向海洋寻求更大市场和更多资源的客观需求和自觉行动。这期间的海洋意识发展同国家发展之间存在着客观的规律性联系,揭示这种规律性联系进而上升为国家海洋战略是高校海洋意识教育的重点。同时,随着时代的变迁以及国际政治民主化,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为代表的现代海洋法规基本文件,为确立海洋权益提供了国际法依据和行为准则。需要注意的是,包括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在内的国际海洋法并非国际海洋争端的终结,因其是各个国家协调。斗争乃至妥协的结果,没有强制性的约束力,同时其中也因为模糊的解释而使海洋利益纷争广泛存在。但是,公约的基本内容对维护的海洋权益有利。在指导学生认清海洋权益纠纷的复杂性的同时,还要明确学会利用规则,建立规则,趋利避害,有效维护海洋权益。第二方面海洋军事板块中,包含军事战略。海上力量等内容。树立正确的战争观是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重点之一。在此可以从军事战略和海上力量两方面着手。面对复杂的海洋利益争端,战争“与和平“的选择与把握最受人关注,也最容易走向误区。现代国际局势下,军事打击手段的效能是有限的,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非战争手段的积极运用才能有效控制局面。当前海上军事战略要追求的不是作战方面的胜利“,而是战略主动和战斗效能上的窒息“。这就需要创建边疆空间和强大的海上力量。有学者指出,在沿海国家所属和管辖的海疆基础上,存在一个为维护本国主权与世界和平。保障公海作业与航行安全而合法延伸的海上疆域,这种战略延伸可称之为海上战略边疆“,即战略海疆“。这样的战略意图,采取的战略选择就必然是主导型的海洋军事战略,强大的海上力量呼之欲出。海上力量主要指海军,但并不仅限于海军,它是国家总体国防力量的集中表现,包括外层空间技术在内的陆海空远程精确打击技术并被应用于海上作战的力量。在这里航空母舰的特殊重要作用凸现出来,航空母舰作为集中陆海空及一切最先进军事技术于一身的作战平台,因其全球范围具最机动性质而成为发展海上力量必不可少的军事工具,所以中国在发展航母的道路上应当走得更远。要明确的是,中国的海洋战略并不走新兴大国挑战传统大国的老路,掀起全面海军军备竞赛并挑战现存的海权优势并不是中国的战略选择。
第三方面海洋外交板块中,主要内容分为海洋条约和协定。地区和国际海洋事务。海洋军事外交。海洋权益争端等。首先围绕海洋事务展开双方或多方谈判,通过谈判缔结海洋条约和协定,以书面形式规定海洋外交中的权力与义务,赋予其法律意义。其次海洋外交还包括积极参与地区和国际海洋事务,如海洋资源开发。海洋环境保护。海上人道主义救援。打击海上犯罪行为。反海盗。开展海洋科考等。军品贸易炮舰外交。海军外交。海洋法律外交。海上合作外交和涉海民间外交。除此之外,还有把军事与外交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国家外交重要分支的军事外交。军事外交即军事部门之间关于海洋活动的交流合作,包括海军互访交流。海上联合军演。建立海上信任措施。开展海上安全合作等形式。需要注意的是,中国的军事外交特点在于积极推动双边和多边安全合作深入发展,既展示了中国的海军力量,也传递出和平发展的理念,表达了与世界各国友好相处的愿望;与有些国家把海洋军事外交作为推动结盟。兑现安全承诺。威慑潜在危险和孤立竞争对手的工具,不断酝酿新的紧张因素的做法是截然不同的。第四,海洋外交的内容还包括妥善解决海洋权益争端。按照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规定,各沿海国家均可拥有200海里专属经济区和不超过350海里的大陆架。因此,任何同濒一个海域且海岸线之间的距离小于400海里的两个国家或多个国家之间,都存在海域划界问题。海洋权益争端难以避免。世界上有2/3的海洋权益纠纷未得到有效解决。但存在争端并不意味着一定就会引发危机与冲突,关键在于如何认识问题和用什么方法解决问题。和平。妥善地解决海洋权益争端是海洋外交所争取实现的重要目标。
第四方面海洋经济文化板块中,包括海洋科技。海洋经济。海洋文化等三方面内容。海洋科学和技术是世界科学和技术创新体系中的重要部分,是合理利用海洋资源。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健康和实行海洋综合管理的依据,是人类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开拓生存空间和扩大发展领域的一个重要支撑。海洋经济是开发利用海洋的各类海洋产业及相关经济活动的总和,主要包括两大类别:一类是融入新科学。新技术和新型管理手段,不断进行结构升级。组织创新和管理创新的传统海洋产业,如海洋造船与运输业。港口业。海洋渔业等等;另一类是依托高新科学技术而直接发展起来的新兴海洋产业,例如海洋油气业。海洋材料化工业。海洋能源产业。海洋生物制药业等等。无论传统海洋产业还是新兴海洋产业,科学技术在其中都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海洋文化是人类在认识。把握。开发和利用海洋的过程中,不断调整人与海洋之间的关系,通过开发和利用海洋的社会实践活动,所形成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海洋文化内涵丰富,按照文化系统所包含内容的结构层次,可以分为四类:海洋物质文化。海洋制度文化。海洋精神文化和海洋行为文化;根据海洋文化特定的研究对象和研究领域来对其进行分类,大致可以划分为九类:海洋民俗生活。航海与交流。海港与港市文化。海洋风情。海洋信仰。海洋文学艺术。海洋科学活动。海洋经济活动。海洋环境保护。根据不同地域高校的特点,选择重点,酌情安排海洋文化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
最后,海洋意识教育进入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堂,有赖于师资力量的有效提升。海洋意识教育本身处于交叉学科之中,不仅要求具备政治学。国际关系学。地理学。教育学等多学科相关基础性知识,还需要根据形势热点难点的变化对基础性知识加以融会贯通,根据政策要求做出准确的价值判断和形势评估,甚至对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形势与政策的发展走向给出合理的预测和建议。可以说这对形势与政策课教师是一种难度极高的挑战,需要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壮大形势与政策课教师队伍。首先,以专题授课为主要形式,由固定的教师负责所擅长方向的专题。在授课准备过程中,发挥教师团体的优势,集体备课,共同交流,达成共识,确定统一授课教案,强化教师对授课内容的把握。培养稳定性和灵活性共存的教师队伍。其次,建立良性的听评课机制。交叉听评课,课上发现优势与不足。总结经验,对于教学效果良好。教学方式先进的经验加以推广;反之加以纠正。最后,重视学生课后的反馈和成效评估。海洋意识教育也是一种思想教育,除了理论教学以外,实践应用和实际体验也不可忽视。同时还要与学生建立课后沟通平台,如与学生建立微信。微博等交流平台,掌握学生对于海洋形势与政策的理解与把握情况,观测海洋意识教育的成效。根据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检测来发现与解决教学中的问题,提高实效性。
论现代海洋意识教育进入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