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生现状问题分析及帮扶政策探讨
贫困生这个群体可以说是校园里的特殊群体,说是特殊,是因为他们在求学的道路上过早的承担了家庭带来的经济负担问题,这多少会影响到他们的生活学习甚至心理方面。但是,这个群体却不能刻意的去特殊对待,因为在他们的原生态家庭因素的影响下,在和大家有着平等学习机论文网会的情况下,寻求学校或者外方资助的时候容易产生一些性格或者心理方面的问题,比如自卑或者情绪问题。所以,在高校的学生管理方面和帮扶方面,关于贫困生这一个群体是一个不容忽略的难题。
关于贫困生的问题,国内国外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的研究: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分析,资助体系及工作存在的问题,出现的一些假贫困生“的原因和分析等。无论是从实证研究还是问题综述的角度,均对贫困生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讨论。但是从对贫困生的大量接触和分析发现,对于过去研究中关于贫困生的心理问题的分析也不能一概而论的,对于一些帮扶政策也是根据各高校的政策而异。所以对于贫困生的研究需要根据本校甚至本院系的实际状况出发进行分析,才能提出比较切合实际的帮扶对策。
一。贫困生现状分析
(一)界定和受助过程对贫困生的影响
笔者在对实际接触到大量贫困生的观察。谈话过程中发现,很多学生对于这个隐形的帽子“很介意,甚至是在被动接受社会帮助的时候也对自己的真实情况讳莫如深,基本上是不同意曝光自己的个人资料,因此贫困生的界定过程就存在一定程度的困难。如果通过一定界定途径,学生的贫困情况被纳入他本人所在系部的贫困生数据库,在享受一些资助上,例如国家助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等,这些贫困生就享有优先权。因此,很多学生的心理是矛盾的,既想享受这些资助,又担心自己的真实情况被同学和老师知道后会不会引起一些歧视等不愉快的事情。在这个界定的过程中,社会。学校和家庭分别起到了不同的作用。从社会的角度来看,学生的贫困证明首先要由自己户籍所在地来开具贫困证明,才能回归学校经过鉴定形成真正意义上的贫困生“。那么社会对这一部分贫困家庭孩子的态度不同的地区是不一样的。经济相对发达一些的地方在对贫困生的界定方面很严格,假贫困生“的现象能很大程度的避免,这使得学校在鉴定贫困生节省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相反,一些学生弄到贫困证明很容易,只要他们有需要,所在的村或者镇的居委会就给他们出具相关证明,把这些经济压力转移出去,实现双赢。因此,在面对大量持有贫困证明的学生来要求入库的时候,界定贫困生的压力就放在了所在系部的身上了。
对于学生所在的系部,怎样界定贫困生确实是一件让人头疼的事情。虽然高校贫困生有一个操作性的定义界定,但是也没有定论,给出的定义一般是这样的,是指经济上特别困难,无力缴纳学费,不能维持正常学业的在校学生。由于人力物力的有限性,在学生提供给学校家庭经济困难证明的时候,学校老师所做的只有根据学生的这一纸证明通过与学生谈话来进一步了解他们的真实情况,所以过往的文献中提到的假贫困生“现象是存在的,而且一定程度上是不可避免的。在涉及到之后的评奖资助和受助过程时,为了追求某种程度意义上的公平“,各院校甚至各系部的做法都是各式各样的。有的注重效率和公开。透明,为避免其他同学的误解,把贫困生的名单公布在本系同学中间,伤害了部分同学的自尊心,这种做法不可取。而对于家庭和学生本人来讲,存在一个问题,就是那些真正困难的家庭寄希望于这个途径来缓解自己的家庭经济压力,而经济并不算困难的家庭也鼓励孩子去申请这个贫困生却是出于锻炼的目的,例如,先去申请国家助学贷款,然后靠自己的能力去还款。
(二)贫困生心理活动现状分析
相对于其他普通同学来说,贫困生这个群体除了日常生活正常的上课和生活,差别就在业余时间的处理上。当其他同学在享受生活,和朋友同学一起娱乐培养感情的时候,贫困生却要利用空闲时间去做兼职,缓解经济压力。在一项对高校贫困生的心理压力调查报告发现,贫困生大部分时间觉得很郁闷的。不是很快乐的比例是非贫困生的1。57倍。主要压力是自我压力。学习压力。就业压力。环境压力和人际交往压力。在承受心理压力的整个过程中,个体的主观认识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面对同样的经济困难,很大部分贫困生能抱积极的心态,提高认识,努力参加各种勤工俭学活动,勤奋学习,不断向上,将自己的心理压力控制在适当的范围内,而有的贫困生则会因经济困难而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造成这些压力的主要原因在于这些学生的认知有偏差,应对方式存在一些问题。从认知方式来看,有些贫困生的自卑心理也是源于他们的认知方式有偏差。贫困大学生存在过重心理压力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不能正确对待和处理压力来源“,思想认识不科学。这些学生为自己的贫困出身而自卑,他们对自己没有信心,常常自惭形秽,郁郁寡欢。不少人因害怕被别人看不起而自我封闭,不与同学交流,不参加集体活动,再加上自己的业余时间要被一些兼职所占用,他们与同学们可交流的机会就更少了。有的学生不愿承认自己贫困,因此一次次失去受帮助的机会,即使得到别人的资助,也会深深内疚。自责。不少贫困大学生只看到目前面临的困难,看不到自己的力量,只看到不利条件,看不到有利条件,有时甚至于夸大困难,自艾自怨。还有的贫困大学生对贫困的归因缺乏科学认识。在对贫困大学生进行深度访谈中发现,不少贫困大学生对于自己的贫困认为是自己家乡经济困难,贫困是一件普遍的事情,认为领困难补助理所应当,有明显的不劳而获的思想。更有个别贫困生虽然提交了贫困证明,但当给予他勤工助学的机会时却并不积极,访谈发现是怕同学们对自己有别的看法,影响自己在大家心目中的形象。贫困生往往由于自我评价过低影响到了积极自我概念的形成,从而造成忧郁。焦虑等心理症状。在对贫困大学生进行的深度访谈中,发现很多学生表示面对经济困难带来的一系列问题,自己有点不知所措,并深感不平衡。当每年缴纳学费的时候,别的同学早早的把学费准备好,安心等待开学,他们却要在开学初去找老师申请缓交学费和助学贷款,这让他们常常感到不安。二。帮扶政策的提出
(一)外部资助,要建立多元的外部资助体系
首先是界定的问题。针对在实际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对于界定的过程做了一些改善,目的在于把资助发到真正有需要的学生手中。首先,每个学期的期末,就要着手数据库的更新准备,通知在校学生根据自己的家庭实际情况重新提交贫困证明,如之前入库因各种原因引起暂时性的家庭困难,目前经济好转的可不用再提交,自愿选择退库。其他没在库的同学如家庭经济确实有困难可以开证明入库。每年的九月份是更新老生贫困生数据库的时间,根据他们新提交的贫困证明,严格把关,经由班主任和系部双重鉴定,再录入库中。同时要做的工作就是在新学期评选奖助学金以后,要把他们的获奖或者资助情况注明在表格中,这样在学期过程当中遇到有外部资助的情况时可以根据他们已经获得的资助资金情况,把资助考虑给其他还没有获得奖金的同学。新生入学以后,申请入库的学生要先填写一份本系制作的家庭经济困难调查表,详细了解本人的家庭经济情况,经由班主任根据贫困生界定标准来评定贫困生等级,然后交回系部再一次鉴定和录入。
1。校园奖学金和国家助学金
在借鉴他国经验的基础上,2000年开始实行国家助学贷款制度,国家助学贷款是中央和省级政府共同推动的一种信用助学贷款,由国家指定的商业银行负责发放,对象是全日制高校中经济确实困难的在校学生,目的是帮助他们支付在校期间的学费和日常生活费。国家助学贷款是一种无担保(信用)贷款,由中央或省级财政给予50百分号的贴息,贷款及另外50百分号的利息由学生在毕业后的四年内还清。每年开展的6000元的贷款,给了学生缓交学费的机会,减轻了开学初的集中式负担。
2。提供给这些贫困学生一个可以交流的平台
设置一个QQ群,实现同学之间的兼职实践等机会共享。
3。积极为学生寻找和提供除国家资助外的校外资助渠道
可以组织往届毕业的校友组成校友会;筹建贫困生扶助项目,和一些校外机构签署资助合同,提供贫困生的部分信息给有资助意向的社会人或机构,学校作为一个中介平台,促进资助和接受资助意向,为贫困生提供一些资金或者实践的机会。
4。建立规范的勤工助学制度
设立勤工助学岗位,帮助困难学生在校内后勤服务部门寻找助学岗位,如老师助理。图书资料整理等,使他们在通过劳动获得报酬的同时,树立起自尊自重。自强不息的信心。
(二)内部资助,精神扶贫之心理建设
1。学校要重视对贫困生的心理疏导工作
生活上的困难容易被发现,而思想。心理问题是隐性的,不易被发现。一些贫困生封闭自我,心理长期处于失衡的边缘,如果不能及时加以疏导就会越积越深,等它爆发时再去解决,往往丧失了解决问题的最佳时机,这对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是极为不利的。有关贫困生因为心理问题酿造惨剧的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闻名全国的马加爵事件。其实,贫困是他的一种生活状态,他常年处于这种状态中,自卑的心理导致人际交往自信心不足,情感敏感,缺乏人际安全和信任感,最终酿成悲剧。因此,做贫困生工作只有耐心是不够的,还要讲究方法。要充分体谅贫困生的心理感受,尊重他们,保护他们的隐私,避免挫伤他们的自尊。要鼓励其他同学尽最大可能理解贫困生,亲近贫困生。把贫困生融入到集体中去,使他们有归属感。安全感。有文献提出在给贫困生提供资金资助的同时提供能力资助,也就是提高贫困生的生存能力,才是解决贫困生问题的根本办法。能力资助是说帮助贫困生发展生存能力,通过自己能力的提高去创造财富解决自身的贫困。这在心理咨询上也可以说是发展性咨询。根据贫困生在面临自己的职业生涯和就业选择时给予一定的专业指导,帮助他们树立职业目标,明确就业方向,充实自己的生活,避免一些迷茫等状态引起的情绪问题。具体来讲,就是开展贫困生心理健康辅导与训练,针对他们存在的心理问题,依托自己系部的二级辅导站或者院的心理中心,开展团体训练和个案咨询,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提高心理素质。提出有针对性的进行技能训练建议,从根本上解决其生活问题。
2。建立多层次多方位的心理健康体系
关注贫困生乃至其他普通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首先要从预防做起,大力开展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教育。开展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让全校学生接受全面的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依托我们所建立的系部二级心理辅导站和院心理中心,有针对性地举办专题讲座和宣传栏,不定期地举办心理健康宣传日,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心理健康宣传普及活动,营造增进心理健康的良好气氛,减少贫困生心理问题的发生。其次,对于已经出现的心理问题,要加强心理咨询工作。和系部均有专职和兼职的心理健康咨询师,朋辈心理咨询员,每个班级配备有心理委员,可以及时发现心理问题学生,与老师取得联系解决问题。目前,系部和院心理中心可以通过个别询问。团体辅导。心理行为训练。网络咨询。电话咨询等形式,有的放矢地向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心理辅导。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可以建立贫困生心理健康档案,对贫困生的心里素质现状进行心理调查。心理测量和行为观察,掌握充分的信息资料,摸清贫困生心理素质发展水平和特点,使心理教育具有针对性,使档案成为做好贫困生心理咨询的依据,为心理教育提供基础保证。
3。平等对待,和谐共处
在大量与贫困生实际接触的过程中发现,贫困生这一群体并不能也不需要特殊去对待,和其他同学一样,自在相处对他们来说很重要,虽然为了经济压力这个群体可能比他人要花更多的时间在兼职上,减少了和身边同学的交流机会,因此更要加强班级。宿舍的整体建设,同学之间相互关心。理解。互相倾诉。倾听,平等地交流。开导,为贫困生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对贫困生的心理健康与发展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因此,应大力倡导同学之间积极开展心理问题的互助活动,形成良好的校风和班风,让贫困生不仅得到经济和生活上的帮助,更重要的是得到心理上的支持,最终实现解决贫困生的心理问题。培养健全人格的目标。帮扶贫困大学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学校一项长期的工作,更是我们工作在学工第一线的辅导员的重要工作。因此,我们要做好贫困生的思想政治工作,让他们自强不息;关心爱护他们,让他们感受到温暖;通过努力,为贫困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大学学业,走好自己的人生路,创造和谐的校园。和谐的社会。
贫困生现状问题分析及帮扶政策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