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改善货币政策透明度
货币政策透明度的概念,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1999年提出的货币与金融政策透明度良好做法准则,货币政策透明度是指一种环境,即在易懂。容易获取和及时的基础上,让公众了解有关政策目标及其法律。制度和经济框架。政策制定及其原理,与货币和金融政策有关的数据和信息,以及论文网机构的职责。
一。货币政策的现状
货币政策是指央行实施的,用以影响货币和其他金融条件,达到持久的真实产出增长。高就业和物价稳定等广泛目标的经济政策。对于政府而言,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指法定存款准备金。再贴现率。公开市场操作这三大法宝。
1。三大货币政策工具的发展
法定存款准备金,规定了商业银行或某些国家中的储蓄机构在其存款负债中必须上缴央行一定比例的存款或者是预留库存现金。因为法定存款准备金率通过货币乘数影响货币供给来调节市场的货币供应量,从另一个方面来说,也限制了银行的一定的现金流,保障了存款用户的相对风险。从2006年第一季度到今年的第一季度,这四个季度,央行已经对存款准备金率调整13次,每次的调整基本都是提高0。5个百分点。搭配使用央行票据等对冲工具,有利于增强中央银行回收多余流动性的主动性和有效性,有利于适当调节商业银行信贷扩张能力,保持货币信贷总量适度增长。再贴现率,央行在通过贴现窗口“贷款或再贴现或购入银行持有的金融资产向银行体系直接提供准备存款的活动中索取的利息。从而影响货币资金供求。再贴现率现为3。24百分号,而且这个数据近年一直都没有变动。
公开市场操作,如回购和逆回购协议。买卖政府债券。发行中央银行证券等。从的货币政策报告中,可以得出去年到今年的五个季度的公开市场操作情况,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票据发行总量和季末票据余额都是比较大的数额,央行对公开市场化操作幅度越来越大,而且根据不同的经济情况操作的幅度也不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来对货币供应量进行微调,改善通货膨胀,而且可以灵活安排。政府在今年的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指出,进一步改进金融宏观调控,提高货币政策的预见性。科学性和有效性。人们要面对是央行的政策,但是怎么样才能有效的达到央行的预期?改善货币政策透明度是非常有必要的。
2。货币政策透明披露回顾
1993年以前央行主要是通过领导讲话来披露的货币政策,这种方式的缺点是通过领导讲话进行信息披露的透明度较低,公众很难在此基础上形成相对准确的预期。1993年起人民银行开始向社会公布货币供应量指标。1995年中国人民银行法颁布,里面明确列出:货币政策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1996年起正式采用货币供应量M1和M2作为货币政策的调控目标,每月中旬人民银行还公布上月M0。M1和M2的实际增长率。金融机构短期和中长期贷款。企业贷款。储蓄存款和外汇储备情况等月度金融统计数据。2001年开始执行货币政策报告,在每一个季度公布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内容有:继续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强流动性管理,搭配运用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率等多种方式回收流动,协调运用好多种流动性管理工具,保持对冲力度,引导货币信贷合理增长,维护总量平衡。2002年2月份,首次对外公布了货币政策司撰写的稳健货币政策有关问题的分析报告,报告中解释实施稳健货币政策的由来。内涵。实施效果。2004年,央行公布金融统计数据时间表,内容包括:本外币存贷款数量。余额和经济运行状况等。
从前述内容可以看出,货币政策经济运行透明度在最近几年提高很快,这有利于货币政策效果的提高。但是也要认识到,货币政策经济运行透明度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进行改善和提高。如金融数据公布的完整性。项目全面性。经济金融运行的预测报告等。
二。改善货币政策透明度的优点
1。降低抑制通货膨胀的成本
有利于形成对中央银行的外部监督。当中央银行不能完全排除政治干预,他们在制定政策时就会具有用通货膨胀来换取经济增长的偏好,倾向于采取有所作为的政策“。而在实行公开的货币政策的情况下,中央银行的任何以通货膨胀来换取短期产出提高的行为,都将被市场主体所发现。在这种情况下,实施通货膨胀的货币政策将会破坏中央银行的信誉,丧失公信力是中央银行实行通货膨胀货币政策的代价。这样,提高货币政策的透明度,就会提高中央银行的公信力。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就是保持物价稳定,减少管理监管通货膨胀的成本。
2。减少信息不对称,有效引导预期
像所有公共政策一样,货币政策可以从公众的支持与理解中受益。在货币政策透明度较高情况下,中央银行向公众公开货币政策决策过程,说明决策依据,进行全面的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及时而准确地发布有关货币政策实施效果的统计资料等,这种高度透明的货币政策,可以使公众获得更为准确的货币政策信息,避免公众对中央银行的政策制定和执行产生误解,从而获得公众对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理解与支持,使货币政策传导渠道畅通。引导公众形成合理的预期。如果中央银行能够及时准确地向市场提供调控经济运行的各种信息,态度鲜明地表明对未来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风险的预测,以中央银行的权威与信誉,就可以影响公众预期,使其按货币政策制定者所期望的方向调整投资和消费行为。
3。减少市场波动,稳定金融市场
政策可信性越大,该政策对公众预期形成和决策行为的引导作用越大,其政策效应就越好;反之,可信性越小,其政策效应越差。政策的透明度是决定货币政策可信性的重要因素之一。首先,由于中央银行不能完全预料到未来的意外冲击,因此事前宣布的通货膨胀率与货币供应量增长率等指标与事后的实际结果不会完全一致。如果货币政策不具有透明度,公众就无法判断目标的偏离是由中央银行的短期行为或控制不当造成的,还是由未曾预料到的需求与供给冲击造成的,这样就会对货币政策的可信性造成损害。如果货币政策的透明度高,政策信息全面。详细与准确,那么公众不仅可以了解中央银行的政策目标,还可以了解中央银行通过什么手段与措施去实现其目标,对正在实行的措施及所取得的效果与所宣布目标偏离的原因有一个全面和正确的理解,这样便可以保持公众对中央银行的信任。当人们适应这个规则以后,政策的明确化。制度化有助于保证实现货币政策的延续性,或者至少可以增加未来政策继续采取目前这种方法的可能性,减少市场由于不确定带来的风险,增强金融市场的稳定性。
三。国内外货币政策的借鉴
货币政策透明度,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目标透明度。认识透明度。操作透明度。在这三个方面上,每个国家的侧重点都不一样,现在将对外国几个有代表的银行进行分析,提出对的借鉴。美联储货币政策目标在联邦储备法中被确定为充分就业。稳定物价和适度的长期利率。对于会议记录等信息披露在格林斯潘时期,由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提出货币政策决策,投票结果基本是全票通过。伯南克任职到现在,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在会后3个星期对会议纪录予以公布。美联储从1994年才开始对外公布政策。在此之前,公众和市场只能间接通过美联储在公开市场上的政策动向来判断货币政策行动的变化,即使政策决定没有变化,也对政策保持不变的依据进行解释和说明。2003年8月以来,美联储在会后声明中更加注重使用描述性的前瞻性语言,向市场传递美联储对经济前景展望和货币走势方面的信息。
新西兰储备银行采用的都是通货膨胀目标制,1990年率先采用通货膨胀目标制,其物价稳定的衡量标准是由财政部长和储备银行行长通过签订政策目标协议确定的;货币政策决策由行长个人做出,对行长货币政策决定的详尽解释取代了会议纪要。央行还会在每个季度提供短期名义利率预测,并尝试以图表的形式向公众和市场发布未来最有可能的政策利率路径,向公众说明其未来可能的政策行动。英格兰银行采取的措施与新西兰基本类似,即通货膨胀目标制。货币政策决策上,英格兰银行采用的是多数票“原则。
欧洲中央银行采用的是两支柱“的货币政策策略:经济分析和货币分析。欧洲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制定主要通过这两大支柱获得大量数据和信息。欧洲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决策由管理委员会集体讨论并在取得一致的基础上做出。欧洲中央银行不公布会议记录,也不公布投票结果,只是欧洲中央银行在货币政策会议后立即宣布政策决定。
但是,与发达国家乃至一些新兴市场国家相比,的货币政策透明度仍有进一步增强的空间。虽然货币政策的制定,的目标也是很明确的,即充分就业。国际收支均衡。经济增长和物价稳定。但是对于认识透明度,相当于就是央行解释他们是如何统计或者计算出这些经济数据的,采用什么模型,什么计算方法。在这个方面是所欠缺的,模型的公布一直是按照以前的做法,没有做到及时的更新。很多研究机构采集的数据也是以央行的数据为题材,从某一个方面来说,机构对信息的理解也能起到传达作用;没有实质性的披露,就不能使公众对央行政策的有效理解。
对操作透明度而言还需要改善。首先,完善对外公布金融统计数据和公布及时性。像欧洲央行在会议之后就立即宣布政策决定,这就保证了政策的及时性。而即使开了政策会议,但也不会在会后马上予以公布。并且,在每次季度会议之后对外发布的新闻都是一些比较原则性的语言,使得货币政策委员会不能很好地引导公众预期;其次,不断完善月底月度金融统计数据。就目前来说,金融统计数据涉及的项目较少,如公开市场操作,有些季度的执行报告里面会显示基础货币的资金回笼状况,但是有的就没有。数据只有细化到季度,没有细化到月份;再次,规范信息披露的内容。时间与形式。如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公布以前,可以向公众发布政策报告里面含有的内容,这样,在政策报告出来之前,不会使政策的相对真空影响公众预期,运用多种方法和现代传媒手段增强与公众的沟通,而不是单一的方式提供货币政策报告。只有不断改善货币政策的透明性,才能更好的引导公众按照央行的货币政策预期来走,使得央行提升自身的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如何改善货币政策透明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