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
有人认为,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是始终对立的,如果要做旅游开发就势必会破坏当地的文物环境资源,而反过来同样的,要对一个区域的文物进行保护就要坚决禁止旅游开发。在这样一种极端的认知下,一些地方政府就出现了在这个问题上态度的两极化,一种是放手搞旅游开发,竭尽所能夸大论文网宣传噱头以吸引更多的游客,增加当地的财政收入。在这一过程当中,随意修改。拆分文物。增建人工设施等不规范的行为也是屡见不鲜[1]。而另一种,就是干脆把文物彻底封存起来,隔离人群,这样一来,人们不仅无法从这些文物中学习到先辈的精明巧思和伟大创造,更对正确科学的文物保护方法一无所知,也许还会加重人们的好奇心。探索欲,导致探险“。盗掘的现象发生,而这样真空“状态下的保护反而还造成更多的损失。其实,我们大可以把文物保护和旅游开发这两者看作是相互关联。协调共存的关系[2]。在科学的方法指导下,合理的旅游开发完全可以让文物开口“向游客讲述传奇的历史故事,增强人们的文物保护意识,更能成为当地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那么,究竟该如何处理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关系呢?想要解决这个问题,最主要的还是要依据科学的指导方法,正确的看待旅游开发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不应忽略文物保护在旅游开发中的主体地位[3]。有的地方政府做法僵硬,急于在经济建设上看到猛增长,从而不顾文物本身的维护。长此以往,即便是当下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但也只是短期的。不仅如此,文物作为一种不可再生的旅游资源,一旦受损,很难恢复,这样一种伤害可能是永久性的。我们需要在对当地的文物单位有充分深入的了解下,分清主次,集思广益,探索出妥善的方式,制定出最佳的方案[4]。而在这个问题上,最值得学习的还是敦煌莫高窟的做法。
众所周知,敦煌莫高窟是著名的文化遗产,同时也是盛名远扬的旅游胜地,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的矛盾特别突出。其一直被奉为佛教石窟壁画圣地,在国内艺术界和考古界地位超然。敦煌莫高窟除了佛教造型,以壁画最叫人称绝,发现数量之庞大,绘制之精美,为国内少有。而石窟这一特殊的人文艺术的保存与维护也在与时间赛跑。石窟壁画虽在室内,但并非是一个完全密闭的空间,所以壁画一直受到空气温湿度。当地风沙变化而产生变化。再加上敦煌壁画因其传世塑法。精美技艺名声大涨,游人一直络绎不绝。大批游客的进入,二氧化碳浓度迅速增加,使石窟内温度。湿度产生较大变化,从而加快了石窟壁画氧化。侵染病害的速度。参观者的成倍增加给其带来的负担,使得敦煌石窟壁画与最初发现时相比已产生较大变化,并且这样的变化还在继续着[5]。游客的参观对洞窟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从往年的旅游人数统计表来看,敦煌游客高峰主要集中在每年的7―9月,每日游客人数都会超过千人以上[6],这样的人流量对每个景区都是不小的考验。因此,莫高窟面临两难境地我们可以想象,既不能以牺牲文物为代价来换取旅游业的发展,也不能因保护要文物而将远道而来的游客拒之门外。那么,敦煌采取了哪些措施来解决呢?
首先,敦煌莫高窟景区实行参观提前预约制,在高峰时段实行人数上限控制。游客进入景区后,则由导游带队,按照固定路线进行参观。导游的作用并不只是引领导览,还会为游客进行简介的专业性讲解,让其有较深入的了解,这也是有严格时间限制的,这样是最有效率的参观方法。其次,选择性参观洞窟,设置多条参观路线。敦煌莫高窟共有七百余个洞窟,而景区常年开放的洞窟有二十个左右。这样一来,即使游客数量巨大,但也减轻了每个洞窟的负担。
所以,游客在洞窟内的实际游览时间被压缩,仔细观察造像和壁画基本不能实现。不过,莫高窟早已找到了补救的方法,那就是开设陈列馆。景区内共有4个陈列馆,其中3个为常设陈列馆,1个为临时展馆,分别是藏经洞文物陈列馆。敦煌研究院院史陈列馆。文物陈列馆和美术馆。这样将有效的分散部分游客,减轻洞窟人流压力。
藏经洞文物陈列馆是专门陈列有关藏经洞的内容,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藏经洞的由来。藏经洞封闭之谜。初期藏经洞文物的流散。斯坦因敦煌劫经。伯希和敦煌劫经。藏经洞出土的佛教绘画和藏经洞出土的文献等。实物主要包括经卷和绢画,图片主要有早年拍摄的照片。敦煌研究院院史陈列馆,是有关敦煌研究院成立前后的有关历史档案。文献资料。文物陈列馆是一座综合性陈列馆。展厅通透明亮,常年陈列洞窟复制模型。花砖陈列等。实物主要是一些洞窟内部构件等。图片主要是具有代表性且保存完整的壁画的照片和对其内容解读等等。景区内的这三个常设展全面的解析了莫高窟内存有的什么内容。有怎样的存世经历和如何进行保护研究这三个主要内容。三个展厅主题鲜明,区分明确,相互辅助,让观众在洞窟外能更加全面的了解敦煌莫高窟,也极大地有利于了洞窟的保护。
敦煌莫高窟的做法验证了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并不是一对完全不可调和的矛盾,两者是可以并行。促进的关系。在确保文物安全的前提下,适度的开发旅游项目是完全可以行得通的。
浅析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