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经营方式转型: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发展的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0。1文献编码:ADOI:10。3969/j。issn。1003-8256。2017。03。003

Abstract:AusualpracticethatdevelopmentofNationalMode论文网rnAgriculturalDemonstrationArea(NMADA)carefullyinputsandallocatesproductionfactorsincludingland,capital,scienceandtechnology,labor,etc。becomesessential。HistoricalexperienceshowsthattransformationofAgriculturalManagementModeisofmoreuniversalityandreplicability,andisprobablymoreeffectivetobuildalong-termoperationmechanismofsustainablegrowthofagriculture。Comparedwithothermanagementmodes,familyfarm,theexpansionofhouseholdoperation,hastheadvantagesofhouseholdoperationandisconsistentwithrequirementsofmoderatescalemanagement。Itcanalsobringgreatsocialbenefits,suchastoenlargeemploymentopportunitiesfortherurallabor,improveruraldevelopment,facilitatelandtransferandagriculturalindustrialization,andhelpcultivationofnewagriculturaloccupationalvalues。Familyfarmwillbecomethefoundationofmodernagriculturalorganizationsysteminourcountry,anditisthedirectionofagriculturalmanagementofNMADAinthefuture。

Keywords:AgriculturalManagementMode;NationalModernAgriculturalDemonstrationArea(NMADA);Modernagriculture;Productionfactors;Socialbenefit;Familyfarm

0引言

为探索现代农业发展方式,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以整县制方式分三批建立了283个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首批示范区建立至今已5年,专家学者和政策制定者都在密切关注投入巨资打造的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建设成效。农业部2014年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水平检?y评价报告数据显示,示范区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10年的0。8万元提升至2013年的1。19万元,劳均农林牧渔业增加值由1。9万元增至2。9万元,粮食单产由432。4公斤/亩增至467公斤/亩。由于示范区多建立在发展基础较好的地市,因此,认定示范区制度本身对示范区取得成效的贡献率尚存有质疑。高云等[1]运用双重差分模型对2009至2012年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与非示范区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发现示范区竞争力的提升并非由示范区本身发展趋势所致,而是由政府认定示范区政策所致。示范区创建以来,亦有不少学者[2-4]对目前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情况进行案例研究和经验做法总结。那么,在当前的政策环境下,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现代农业建设有哪些主要发展方式和做法?如何有效构建起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可持续增长的长效运行机制?本文将对以上问题进行探讨。

1生产要素: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发展的现实考量

从示范区提出的背景。兴起和发展来看,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是探索如何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一项制度安排。与一般的农业科技园区不同,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以整县制推进,旨在消除农业与非农业竞争生产要素的制度障碍,促进要素资源流入农业,从内部运行要素和外在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创新现代农业经营管理体制机制,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5],即示范区的建设任务是通过促进现代生产要素的注入。整合以及城乡要素的互动,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改造传统农业的关键是,要向农业中注入新的生产要素,进而产生新的农业生产力[6]。因此,政府作为城乡统筹主体,围绕土地。资金。科技。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投入和配置开展示范区的建设及运营实践,成为促进示范区农业生产力提高的主要做法。有学者根据示范区的区域生产要素配置情况,将目前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发展总结为5种较为典型的模式,包括粮食生产带动型。金融服务带动型。龙头企业带动型。工商资本带动型以及集体经济推动型[7]。示范区是在县(市)域范围内探索现代农业的发展问题,其要素资源并非采取单一的配置方式,而往往是综合了多种配置方式。以广东省某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为例,该示范区构建了示范区领导小组“。联席会议“。管委会“。建设投资公司“的四级管理机制。在政府的强力推动下,土地流转面积近15万亩,建有镇级农村产权管理服务平台75个,镇级土地流转服务中心35个,村级土地流转服务点156个;示范区建设投入近1。5亿元,探索开展了政银保“项目。政银企“项目。创业贷“项目。产业贷“项目以及农村信用贷款产品;成立了科技人才工程项目,与科研院校签订合作协议,构建示范区与农业科研院校协同创新的机制,柔性引进优质粮油。特色水果。高效安全蔬菜。茶叶。园艺种业产业。生态养殖。农产品加工。农业经济与发展等8支科研创新团队;示范区将优质高效粮油产业。生态高效畜牧水产养殖产业。高效安全蔬菜产业。优势特色水果产业确立为四大主导产业,引进蓝莓种植加工。乳制品生产和加工。农产品精深加工。现代农业物流配送等优良新型产业。可见,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是多种要素资源配置方式的结合。

在示范区建设过程中,一直遵循的是政府主导型的发展模式。尽管示范区的区域生产要素配置情况存在差异性,但是通过政府强有力的推动,不断增加土地。资金。科技。劳动力。资源等生产要素对农业的投入,以获取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已是示范区建设的普遍现实做法。示范区的建设和发展自然离不开生产要素的投入,但事实上,示范区目前的建设成效对要素资源投入的依赖程度有多高?示范区农业能否在政府降低要素资源投入的情况下仍实现持续发展?我们认为,从单纯的要素资源投入与配置出发,而忽视了农村社会和农民视角的做法,对农业和农村的持续发展,以及农民的持续增收是难以为继的。示范区的发展除了要考虑城乡要素资源配置的问题外,还要考虑农民生活。农村发展的农业经营形态构建的问题。

2社会效益: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经营方式的分析

长期以来,农业经营方式对农业持续发展起到关键作用。1978年,农业经营方式由以集体生产为核心的人民公社制度转向以家庭生产为核心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业经营方式的变革有效解决了农业生产中的激励问题,1978年~1984年农业总产出增长了42。23百分号,其中农业经营方式转型贡献率达46。89百分号[8]。尽管近年来由国情决定的分散化。细碎化的家庭经营方式带来明显的农业机械化程度低。农产品商品率低。农业收益低等问题,但不可否认的是,以家庭生产为核心的农业经营方式在吸纳大量农村劳动力,提供农民就业机会,增加农业产量和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保障城乡结构社会稳定等方面都发挥了重大作用,有效推动了30年来农业的发展。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核心的制度变革对农业发展所发挥的长期效应,或许能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构建起农业可持续增长的长效运行机制提供经验借鉴。

由于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的经营方式受困于国情决定的规模约束[9],因此适度规模经营成为推进传统农业改造升级的重要突破口。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推进的背景下,农民收入渠道呈现多元化,农户家庭对土地的依赖程度降低,这为土地流转的适度规模经营提供了必要条件。适度规模经营又使得农业生产领域分化出不同的经营主体,如留守农业“。中农“。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和农业企业等[10]。关于农业经营主体的优越性,既有研究更多从经济层面进行比较,他们认为农户经营规模小,精耕细作,不利于提高农业生产率,应该通过大户经营,甚至是规模化。企业化的农业生产方式来提升机械化水平。降低劳动成本。提高粮食商品率,进而增加农民收入,也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11-13]。

正如前文指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不但要考虑短期农业产出和经济效益问题,还要立足本地农民和农村发展的视角,考虑不同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引发的社会效益问题。留守农业“解决了农民家庭丧失城市就业而留守农村的就业问题,为农民城镇化双向秩序提供进退空间;中农“多数是村组干部等村庄精英,其主要收入和社会关系都在农村,是维护熟人社会正常生产生活良好秩序的倡导者;农业企业以利益最大化为经营目标,可以通过地方政府的政策宣传动员或抬高地价实现大规模的土地流转。农业企?I大规模的土地垄断会排挤小农的生存空间,使留守农业人员无所事事,原本享受完整家庭生活的中农“受排挤外出从事不擅长之工作,同时以市场竞争的手段打破熟人社会土地流转过程中原有的人情边界,破坏和瓦解熟人社会结构。尤其当企业经营不善,支付不起土地租金时,农业企业往往成为政府的负担,且此类案例并不少见。据一项在安徽省的跟踪调查,农业企业在政府的推动下进入农业生产领域,最后几乎都以失败收场[10]。相比之下,家庭农场成为了效益较佳的农业经营方式。它既能带来适度规模经营的经济效益,又能带来稳定社会结构。促进农村发展的良好社会效益。

3家庭农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经营方式的必然选择

农业经营方式的特殊性决定了工厂式的组织方式不适合引入农业生产领域,因此家庭经营是最佳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14]。坚持家庭经营在农业中的基础性地位,仍是创新农业经营体制的前提条件[15]。国内外经验证据都表明,家庭农场本质就是家庭经营[16]。在坚持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的政策背景下,家庭农场应成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现代化建设重点支持的新型农业经营方式。

家庭农场以家庭为经营单位,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农业收入为主要经济来源,具有一定的经营规模和较好的农业生产稳定性。由于家庭农场要进行工商注册登记,因此它又是农业企业的一种特殊形式。家庭农场作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之一,实际上是扩大的农户家庭经营模式[17]。由此可见,家庭农场保持了家庭经营的特点,能够很好的适应农业的自然属性,有效规避了农业生产内部激励不足和监督成本过高等问题,同时因经营规模的适度扩大,克服了农户细碎化。分散化经营带来的机械化水平不高。农产品商品率低。农业收益低下等问题。有学者认为,家庭农场是农业经营效益最佳的生产方式[10],也是最适合农业的微观经营模式[18,19]。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与其它经营方式相比,家庭农场能够发挥更大的社会效益。首先是能最大限度解决农村人口就业问题。2015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6。1百分号1,农村人口仍有6。0346亿2,占全国人口的43。9百分号3。即使未来城市化率达到70百分号~75百分号,仍将有4-5亿农村人口[20]。家庭农场能?蛭?农村人口提供充分的就业机会和小康的生活水平,进而稳定农村,缓解三农“问题。其次是促进和谐农村的建设。家庭农场主及成员对土地和农村具有无法割舍的情愫,是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和农村各项事业的积极建设者和维护者。家庭农场建设有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和发展。再次是促进农村土地流转和农业规模经营。家庭农场以土地流转为前提条件。但是,马佳等[21]对上海浦东新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农户进行调查发现,在尚未转出农地的农户中,有74百分号的农户因为就业。食品安全。补充租金。等待开发等原因不愿意转出农地。我们对广东省某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管理人员进行访谈发现,除了部分农户因以上原因不愿意流转土地外,流转后剩余的连片大面积土地多数掌握在私人手中,导致土地再次流转难度更大。在村庄熟人社会中,中农“作为熟人社会生活。生产,甚至是政治层面的中间阶层,更容易通过内部自发流转土地。如果中农“能进行更为有效地土地流转,家庭农场可以由善于经营的中农“自发转化。如果家庭农场进行片区集群生产,县域就可以形成农产品生产经营的规模化。市场化和产业化,进而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22]。最后,家庭农场有利于培育新型的农业职业价值观。在互联网+农业“的时代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年将返乡创业。农村青年返乡创业建立家庭农场将提高农业经营者的学识层次及信息搜寻。决策等各方面能力,同时家庭农场创业的农村青年从政府和社会上获得的各种政策支持。表彰将成为农业经营者的社会性价值的体现[10]。此,新型的农业职业价值观和农业职业价值评价体系将在家庭农场的发展中率先培育形成。

4未来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发展的对策

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是探索改造传统农业,促进农业增产增效。农民持续增收。农村和谐发展,示范和引领现代农业建设的先行区。经过长期的努力,示范区建设成效日益显现,形成了较多。较好的经验做法。改造传统农业的关键是要注入新的生产要素。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本质则是以创新农业经营管理机制体制为突破口,促进土地。资金。科技。人才。信息等农业生产要素在县域范围内的重新整合和配置[5]。因此,加大土地。资金。科技。劳动力。资源等生产要素的投入是示范区建设的现实做法,如做好区域规划。理顺管理体制机制。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农业金融扶持政策。引进优良品种和产业化企业。打造区域农产品品牌。完善科技服务体系,等等。但是,以家庭为单位的经营方式的制度变革对农业发展所发挥的长期效应说明,农业经营组织形式的变革更具普适性和可复制性,或许更能有效推动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现代农业的持续发展。

随着制度变革效应与人口红利的逐渐释放,技术效率逐渐趋于生产前沿,通过适度规模经营来克服传统农户家庭经营所带来的农业效益低下的系列问题已成为共识。而不同的农业经营方式进行农业生产的效益是有差别的。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不仅要考虑短期农业产出和经济效益问题,还要立足本地农民和农村发展的视角,考虑不同的农业经营方式所产生的社会效益的问题。例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农业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存在一些成功案例,但它们过度的经营规模会过分排挤其他经营主体,甚至瓦解农村社会结构,存在隐形的社会不稳定因素。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现代农业发展需要发挥农业企业的带动辐射作用,同时应从社会效益的视角看待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问题,并赋予愿意种田的农户主体地位。目前农民合作社多为独立经营主体的合作社,不可避免地出现成员行为监督与内部人控制治理产生的高昂组织成本问题[23],其经营实效和普适性有待进一步考证。

家庭农场是扩大的家庭经营方式,既具备了家庭经营的优势,又符合适度规模经营的要求。在现实中,由于家庭农场经营成员立足乡土,他们较之其它经营主体对农业生产更具适应性,对土地经营规模适度性的把握更具灵活性。同时,家庭农场发展还具备良好的社会效益,如增加农村就业机会,促进农村事业发展,促进土地流转和农业产业化发展,促进培育新型农业职业价值观等。家庭农场将成为现代农业组织体系的基础,是未来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经营的方向。因此,构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必须重视家庭农场的建设。一是利用人事和金融政策,鼓励村庄精英“,以及城市务工青年。农村大学生等知识群体返乡,创建家庭农场。二是利用科研院校和农业科技企业优势,组织家庭农场经营培训课程,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并以农业为生计的新型职业农民。三是建立互联网+农业“的信息化平台,在良种引进与选择。生产技术改进。农产品营销及品牌创建等方面提供现代化信息服务和支持。四是重点培育具有产业化发展潜能的家庭农场,发挥家庭农场良好的示范效应。

注释:

1国家统计局。2015年国民经济运行稳中有进。稳中有好(2016年1月19日)。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1601/t20160119_1306083。html。

2国家统计局。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1602/t20160229_1323991。html。

3国家统计局。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1602/t20160229_1323991。html。

农业经营方式转型: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发展的对策

上一篇:农业经济项目开发难点与管理對策【2136字】
下一篇:农业绿色转型對农民增收的文献综述【2114字】

马克思生态农业思想的當代价值【7077字】

面向现代化大农业农學专...

面向农业科研推广的知识...

靖江市农业污染分析及防治對策【3678字】

露地无籽西瓜稀植免整枝...

隆阳区农业产业发展问题研究【3588字】

金乡县北部农业地质调查研究【2546字】

小学课堂教学中的教师礼仪探析

利用微信进行城市形象传播问题探析扬州为例

某些常微分方程在若干经济领域的应用

探析重视高校党政管理服...

新制度下如何加强内部會计控制【2374字】

玻璃纤维材料热分析

00后應该选择什么创业 ...

Solidworks车载电动千斤顶设计

日本原创SNS—mixi人气转变的具体原因

彩超用于微创保胆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