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校园文化层面—引导是关键..19
(三)社会层面—理解最重要.20
参考文献.21
一 导论
(一)研究的背景及意义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 “宅” 、 “宅族” 、 “宅男宅女”等词汇频频出现,它们常被视作某种青年亚文化的表征。不同于日本“御宅族”—AGG(即动画、漫画、电子游戏的缩写)产业的产物,中国的“宅族”有其特殊的生长“土壤”和“养料”—现代信息生活方式和以网络为主要媒介的时代背景。青年大学生是信息时代和网络社会中最活跃的人群,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表现出被网络资讯、在线娱乐和网上消费等所营造的舒适和便利的生活方式所“绑架”的特征,呈现出越来越明显的“宅族化”趋势。宅生活对大学生自身成长和发展及高校教育的影响不容忽视,作为一个备受关注和被寄予厚望的青年群体,大学生“宅”现象已引起了广泛关注。如何正确认识大学生“宅”现象、如何正确并有效的应对大学生“宅”现象以及如何使网络等新媒体更有效的服务于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等等问题, 十分值得研究。目前为止,对大学生“宅”现象的研究较少,已有的研究主要是对现象的阐释归纳, 调查资料较少,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法对大学生 “宅” 的行为表现、 对 “宅”的认知、 “宅”的原因及影响因素、 “宅”的利弊等进行了解、分析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探讨有效应对大学生“宅”现象的方法,从而为大学生自身成长及高校教育工作和校园文化建设提供借鉴。
(二)研究方法1.文献分析法通过搜集相关文献资料,了解关于“宅”现象的研究现状和研究成果,系统全面地认识“宅”现象,从而为后续研究做好理论基础。2.问卷调查法在查阅文献和初步调研的基础上,编制大学生“宅”现象调查问卷,收集资料。问卷的主要内容包括:大学生的基本信息,包括性别、专业、年级、是否独生、性格、月生活费、成长环境、交际圈子、是否恋爱等;大学生“宅”的表现及行为特征,包含可自由支配之间、宅在宿舍的时间、上网时间、运动情况等;大学生选择“宅”生活的原因;对“宅”的认知及改变意愿等。本文采用的宅的判定方法:以大学生可自由支配时间(除去正常睡觉的8 小时以外的课余时间)中宅在宿舍的时间比可自由支配时间,比值≥0.625为宅[1]。以江苏师范大学 19个专业学院(不包含音体美三个学院)的在校本科生为总体,约一万五千人,抽取其中约 2.7%的本科生作为调查样本。抽样方法:从19 个专业学院中选取10 个学院,在每个学院中采取配额抽样的方法抽取一定比例的样本,并尽可能使样本覆盖各个年级,各学院所抽人数根据各学院之间人数比确定。调查所得数据资料采用SPSS18.0 进行分析。
(三)文献综述1.国外研究综述“宅”是一个外来词,起源于20 世纪 80 年代日本的“御宅”一词。日本学者对“宅”的研究较为成型。 “御宅”又可追溯到“电视人” 、 “容器人”等这些以媒介为视角提出的理论。对“御宅”一词的界定主要归功于日本社会评论家中森明夫和享有“御宅王”之称的冈田斗司夫。中森明夫将御宅划分为两种:一种是“消费型御宅” ,他们将时间和金钱全部投入在兴趣爱好上,对很多事物都有自身个性要求;另一类是“心理型御宅” ,他们试图创造出各种各样的活动将自己的爱好同化给其他人[2]。之后冈田斗司夫将“御宅”重新定义为“为了适应映像资讯全数爆发的世界而产生的新类型人种” 。这一定义展现了“御宅”现象所具有的积极意义[3]。日本学者对“御宅”现象的起源和发展进行了客观理性的探讨,为后续学者对“宅”现象的拓展研究提供了背景资料和思路启发。2.国内研究综述大学生“宅”现象已经引起广泛关注,已有学者从心理学、传播学、语言学、社会学等学科视角对“宅”的概念、 “宅”的行为特征、 “宅”的原因、 “宅”的对策等多方面进行了探讨。(1)“宅”现象的概念界定学者们对“宅”的界定多以网络为切入点。郭秀荣将“宅”定义为因过多利用或者是沉溺于网络虚拟空间而形成的一种新兴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 以及相伴而生的价值观念、思文模式和文化形态的变化[4]。蒋平认为“宅”是一种都市精神在社会空间中的表现,是所有都市社会共同的新的生活趋势, “宅男宅女”只是一种代表都市人的标签,并不特指某些人[5]。张洁认为“大学生宅族”其实是成长在网络虚拟世界里的、将成长和追逐梦想的过程延缓的群体[6]。李智、顾正虎提出"高校御宅族”是沉溺于网络与虚拟世界从而影响到学业的一类青年群
- 上一篇:家庭养老中的独生子女精神赡养行为研究
- 下一篇:高校师生交往现状与存在问题研究
-
-
-
-
-
-
-
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对经营绩效的影响研究
NFC协议物理层的软件实现+文献综述
江苏省某高中学生体质现状的调查研究
巴金《激流三部曲》高觉新的悲剧命运
现代简约美式风格在室内家装中的运用
g-C3N4光催化剂的制备和光催化性能研究
浅析中国古代宗法制度
高警觉工作人群的元情绪...
C++最短路径算法研究和程序设计
中国传统元素在游戏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