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翻阅资料,前人对大运河的研究文献众多,其中不乏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史念海学者(1988)编写的《中国的运河》,主要研究的是大运河的历史渊源,他从历史沿革、历代漕运、自然变化等方面对其进行了系统的介绍[1];在大运河价值研究方面,俞孔坚等人(2004)分析出运河是城市及其居民能够持续地获得自然服务的基础,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2];吴小伟等人(2015)采用卢云婷教授的“三三六”评价法,分析得出淮安里运河在艺术观赏、历史文化和科学研究方面的价值[3];在大运河遗产面临的主要问题方面,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奚雪松博士(2012)得出的:遗产真实性受到威胁、生态环境问题突出、价值认识不够全面等问题[4];在大运河旅游资源开发方面,谭徐明(2013)学者比较有创新的研究是将空间信息技术运用到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中[5];宋立等人(2008)研究得出对大运河扬州段的“古今联合”式开发畅想,即既保留古运河的原始风貌,又在运河沿岸创造出现代感的景致[6],笔者以为这种方法不仅对扬州段古运河有效,对其他运河沿线城市也具有借鉴意义。
综观研究状况与成果可以看出,大运河研究中的现实针对性渐趋增强,逐渐呈从一些
研究传统运河史向一些体系性的学术研究论著发展的趋势。在这些研究中对于大运河旅游资源价值的分析大多学者是采用卢云婷教授的“三三六”评价法,而本文的一个创新点是借用黄辉实学者的“六字七标准”评价法,从资源本身做了一个价值评估;在对淮安保护与开发里运河条件分析方面,本文未采用使用较广泛的SWOT分析法,而是采用了PEST分析法,对淮安在保护与开发里运河的政治、经济、社会、技术等方面做了一个简要分析。
淮安里运河示意图
2里运河遗产点及相关景区发展现状分析
入遗之后的里运河,给淮安的旅游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利益,仅在今年春节黄金周期间,淮安就接待游客达一百多万人,仅清浦景区来访者就有上万人。目前,市政府积极运用世界文化遗产这一金字招牌,以此来重塑里运河文化在古代的巅峰盛景,比如在近期实施了里运河亲水平台、景观绿化等工程并在最近改造了御码头美食街、开通了里运河水上游线路、复建了清江浦楼等,且在去年签约了“中国淮安--世界运河文化旅游区”项目,据初步统计,该项目总投资约为100多亿,这对里运河的旅游建设是个不小的推力。如今,淮安市政府也在全力打造里运河文化长廊,且已建成的部分也入批了国家4A级旅游景区。文献综述
如今距离里运河申遗成功已有近两年的时间了,里运河的遗产点及相关景区的保存状况与旅游发展也相应的发生了变化。入选遗产点中的清口枢纽,位于淮阴区码头镇境内,
有着“运河咽喉”的盛誉,其运河文化遗产密集,几乎涵盖了大运河本体的全部遗产类型,其留有部分地面遗存且保存率相对完整,依旧能反应当时的功能和规模。入遗之后,当地部门也加大了对其保护工作的重视,定期加强监测与实施保护。另外享有“东方水长城”之称的洪泽湖大堤,目前还可再现的石工墙完好率较高,自入遗以后,当地为了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原真性”,已对其实行封闭式管理。其古堰景区获得了国家“4A”景区称号,旅游价值也较之前倍增,如去年十一黄金周期间,游客超过十万人次,同比增长了百分之三十多。在运河沿岸的古镇中,板闸村和河下古镇基本保持了原有的历史风貌、功能、街巷格局等,周围留有数量不少的传统民居遗存,随着入遗之后淮安名气的提升,其来访者也呈不断上升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