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善友、张桂新等人的《地表温度热红外遥感反演的研究现状》主要是总结了如何从理论和实验相结合来提高反演模型的稳定性和适用性,进一步提高地面温度反演的精度;徐涵秋,林江、陈松江的论文《基于遥感的厦门岛地表温度反演与热环境分析》以Landsat ETM+为主要遥感的数据,利用辐射传输方程法对厦门进行了地表温度反演,最后获得厦门岛2000年的地表温度分布情况;
王珊珊、 陈曦等人的论文《 城市地表温度对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响应的遥感研究——以乌鲁木齐为例》以干旱区典型绿洲型城市——乌鲁木齐为例,将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相结合,利用1990年和2009年两期陆地卫星影像为基础数据进行土地利用/覆被分类,并基于单窗算法定量反演同期的地表温度,从而对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利用/覆被类型动态变化的空间特征及地表温度对快速城市化的响应情况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显示,在近20a间,乌鲁木齐城市迅速扩张,土地利用/覆被类型变化显著,城市建设用地增长率高达44。73%;同时城市的快速发展使地表温度提高了近6℃。
张春玲、余华等人的论文《基于遥感的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分布与地表温度的关系》是先利用监督分类的最大似然算法对武汉市的ETM影像进行了分类,也计算了各土地利用类型空间格局分布指数。然后用ETM热红外波段根据单窗算法反演武汉市的地表温度分布,并分别地计算了各土地利用类型的平均地表温度。最后再利用灰色相关分析的方法定量分析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分布指数对地表温度产生的影响。最后结论是说明了地表温度的分布不仅受到各类型斑块与其它斑块相邻情况的影响较大,还受到最大斑块所占的总土地面积比例的影响。
Weng Qihao [4]研究了珠江三角洲和广州地区城市地表温度分布格局和土地利用两者的关系,发现了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的城市地表温度的空间分布格局上会产生差异。NDVI 虽然反应了城市与郊区的地表覆盖类型的差异,这种差异直接导致了城市与郊区间最小气温的不同,但是在冬季植被叶子不一定是绿色的,因此NDVI并不能很好的反映地表覆盖性质。2004年重庆师范大学地理学院王才军、杨华、李月臣等与重庆市园林绿化科学研究所合作完成为基于 TM 卫星影像的重庆市主城热岛效应与绿地关系研究,在重庆第一次运用遥感卫星热红外数据研究城市热岛效应,将 TM 热红外数据反演成地表温度,研究认为夏季重庆市热岛强度与植被覆盖度呈负相关关系。2006 年王才军等又与重庆市气象研究所合作完成了内环高速环线以内“重庆市主城区城市热岛效应研究”,运用遥感热 8 红外数据演算出地表温度,对重庆市多年来的热岛变化作了较为详细的分析,研究认为重庆市的城市热岛效应随着城市建设的扩大,热岛效应有加剧的趋势,城市热岛效
应与土地覆盖变化有关系密切。
1。3现有研究的问题
在近几年的研究中,地表温度反演的方法有许多,大致可以分为5类:多波段温度- 比辐射率分离方法[6][7]、分裂窗 (双波段)方法[4][5]、单通道方法、多角度与多通道和多角度温度反演方法[8]结合的方法。随着遥感技术不断的发展 ,卫星数据质量也不断的在提高,利用气象卫星资料获取海面温度的这项技术也渐渐的成熟。单窗算法应用ETM数据,空间分辨率较高,但对地表发射率的敏感性较低,从反演的精度和技术这两个方面来看,是存在一定问题。如果进行反演一个较大区域的地表温度就会需要更大的人力物力的一个投入。分窗算法的精度较高,也不需要输入大气廓线值,但是目前还只能够在天气情况优良的一个条件下来进行反演。多通道算法在对地面温度进行反演的时候对非遥感数据的依赖不大,能够同一时间反演温度和比辐射两个参数。现如今需要解决的问题有如下几个:文献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