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就业问题亟待解决 13
4。2劳动力技能的提升 13
4。3 实现劳动者的体面劳动 13
5结论 15
致谢 16
附录 17
参考文献 19
1 绪 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自上世纪后半叶,产业集群(industry cluster)这一概念越来越突出,也越来越收到人们的重视。产业集群在区域经济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现如今它己成为一种新的区域发展模式,也是其动力的重要来源。在产业集群的基础上提高区域竞争力和创新能力的案例不胜枚举。
太湖周边地域的丝绸纺织业的历史源远流长,盛绸、苏缎等驰名中外,该产业也成为了太湖周边地域的支柱性产业。从明朝开始,丝绸纺织业在吴江市盛泽镇以及周边的乡镇形成一定规模,从而确定了这一地区丝绸纺织业集聚空间格局演化的历史基础[1,2]。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传统支柱产业,2013年我国纺织品服装贸易额高达3110。6亿美元,增长11。3%,在这之中,出口2840。7亿美元,增长11。4%,超过年初预期;进口269。9亿美元,增10。4%累计顺差2570。8亿美元,增长11。5%。全行业吸纳就业达2300万人左右[3]。如此大规模的支柱产业,从业者的体面劳动自然已经是提上日程,亟待解决的问题。
1。1。2 研究意义
明朝中期盛泽镇丝绸以商品身份出现在市场上,清朝后期盛泽丝绸庄面(绸行绸庄集中点)也是最早时期的盛泽镇丝绸产业的聚集。盛泽镇的丝绸产业文化在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如今已然成为苏南地区纺织服装业巨头。
盛泽丝绸行业属于最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纺织服装业,并且我国的纺织服装业长期以来一直沿袭低成本和低价竞争的规模扩张增长模式,这是一种内讧式的不良竞争方式,导致我国纺织服装业处于量增低价的不良处境,同时也使得利润空间日趋萎缩,企业的转型升级迫在眉睫。同时随着近年来体面劳动在我国的纺织服装业中的实施推进也是颇受关注,消费者对企业的社会责任和劳工问题十分的重视。也正是因为纺织服装业生产员工的总收入往往低于平均水平;同时,因为工作环境的恶劣,并受到《多纤维协定》(MFA)和《纺织品与服装协定》(ATC)以及今年我国印花税的上调,后配额时代给我国的纺织服装业的工人造成就业、工资和平困的问题。所以为了适应社会的进步和经济增长,劳资双边需要一个相对均衡的评价标准,当局和企业共同配合经营,以求保障劳动者正当权益,以期为劳资纠纷以及劳动力流失与招工难问题提供正确的路线方针。
本文通过盛泽镇丝绸产业中若干印染加工企业和品牌企业中的生产员工、企业经营者以及企业所有人进行了问卷调研、个人访谈及车间亲身考察,按照情景—结构—行为—绩效(C-S-C-P)范式,对盛泽丝绸业案例进行分析,寻求体面劳动和社会升级中所存在的部分,为体面劳动的普及和贯彻提供一定的参考和依据。
1。2 相关文献综述
1。2。1 体面劳动的提出
1。2。2 产业集群体面劳动的探讨
1。2。3 产业集群社会升级途径研究
2 相关概念界定
2。1 产业集群升级的概念
一个世纪之前马歇尔在所提出的产业区概念,其中便包括集群现象。他在《经济学原理》中研究了特定区域专业化产业集中的现象,并且提出劳动市场共享、专业化附属行业的创造和技术外移是产业集中的三个重要因素[16]。最早出现产业集群这一词是在迈克尔·波特教授所作的《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之中。定义如下:某一领域中,一群在地理上相互关联的企业和相关法人机构所构成的群体,并以彼此的共同性和互补性相连接。按其理解,产业集群应包括如下几个因素:(1)产业集群的形成是与之对应的某产业范畴相关的。(2)先有地理上的企业聚落,再后空间上的产业集群。(3)产业集群是一种组织形式,集群内部联系密切,这也是产业集群的形成关键。大多数的学者也接受了他使用产业集群的方法来解析某一国家或地区的竞争优势。论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