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者的工作重点首先集中在微胶囊技术上。所谓微胶囊技术是将香精包埋、存填在一种微型胶囊中。微胶囊技术能在最大限度上发挥产品中香精的本身性质及价值的基础上,能够很好的保护香精,使之在产品中拥有较好的稳定性与溶解性,极大的提升了香精的持久性。对薄荷精油微胶囊技术的研究中,陈燕[4]采用β-CD制备精油微胶囊制备薄荷精油微胶囊,由于β-CD与精油形成的包合物是采用分子包合的方式,精油利用率较低,因此,精油微胶囊化的包埋技术有待于进一步探寻。
近年来,通过微乳化技术处理薄荷精油以制备精油微乳液,逐渐引起研究者的注意。
1。2 微乳液
1。2。1 微乳液简介
微乳液,最早由Hoar和Schulman发现并命名,是一种由水、油、表面活性剂及助表面活性剂混合组成的澄清透明分散体系[5]。与普通乳液不同,微乳液是自发形成的,液滴直径大小在1~100 nm的均匀体系,具有各向同性、外观透明和热力学稳定的特点[6,7]。微乳液外观为透明或半透明,具有溶解大量亲油性或亲水性物质的能力,因此可以为制备无机颗粒或有机单体聚合[8]反应提供反应场所,使反应效率大大提高。同时微乳液具有良好稳定性,经过长时间静置,体系不会分层。制备工艺相对简单,有利于大量工业化生产。
1。2。2 微乳液制备工艺
常用的微乳液制备工艺有两种,一是先混合表面活性剂、油、水形成乳液,再缓慢加入助表面活性剂,直到乳液变得澄清,该方法被称为Schulman法。另一种制备方法是shah法,先将油与助表面活性剂混合配制为油相,再将油相与表面活性剂混合,然后不断向混合物中滴加水,直到得到澄清透明的微乳液体系。
1。2。3 微乳液、乳液
在微乳液制备流程中,随着体系组分的改变,体系还会形成乳液[9]。乳液往往是不透明体系,粒子直径大于100nm,不稳定,易分层。常见的乳液类型包括O/W和W/O型。O/W型乳液易溶于水,而W/O型乳液易溶于非极性溶剂。与乳液相比,微乳液的外观澄清透明,其中的液滴直径在10~100nm之间,体系稳定,不易分层,可以分为O/W、W/O以及双连续相;值得一提的是微乳液在水和非极性溶剂中都有一定的溶解能力。乳液和微乳液都是表面活性剂、助表面活性剂作用下的油水混合体系,由于乳液具有热力学不稳定性,容易发生破乳分层现象;在形成过程中,乳液中是不存在胶束,而微乳液中可能形成大量胶束[9]。
判断微乳液首先可以通过外观判断,以粒径检测辅助之。澄清透明体系,粒子半径为10~100nm即为微乳液。也可以通过电导率法[10]更有效的测量微乳液的性质。
1。2。4 表面活性剂和助表面活性剂的选择
表面活性剂和助表面活性剂的选择是微乳液制作中极其重要的一步,使用不同表面活性剂和助表面活性剂影响微乳液的性质和功能。
表面活性剂是同时具有亲水基团和亲油基团的物质,能够吸附在界面上,降低两相界面张力[10]。吐温是最常用的表面活性剂之一,其链接在脱水山梨醇环上的聚氧乙烯头基能够大幅度增加体系的亲水性[11]。向吐温溶液中加入适当的助表面活性剂,可以进一步调节降低界面张力,提高界面的柔性,有利于表面活性剂在溶液中形成胶束[12]。乙醇、丙醇、正丁醇等短链醇类是一类常用的助表面活性剂。
HLB法是一种常用表面活性剂选择方法。HLB即亲水亲油平衡值,表面活性剂的HLB值高,则具有较好的亲水性;HLB低,则具有较好的亲油性。可以通过实验,确定所制体系所需的HLB值,然后根据已知参数,找到合适的表面活性剂与助表面活性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