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审美文化融入高校教学的思考
中图分类号:J0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0125(2014)09-0242-02
审美文化是人类审美活动的物化产品。观念体系和行为方式的总和“。地方审美文化是在特定的自然。人文生态环境中,由个体或集体创造的富于浓郁的地域特色和论文网深厚的文化内涵。具有较强稳定性和传承性的审美文化样式,其具体形态包括民间文学艺术,具有地方特色的建筑。饮食。生产生活用具,节庆。仪式以及内化于地方行为之中的带有集体审美体验和审美创造的艺术实践等。“地域辽阔,民族众多,每个地域的人群在不同的历史进程中都创造了光辉灿烂的艺术文化,它们是中华民族传统审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当代语境下,地方传统审美文化受到当前娱乐文化。西方霸权文化。科技文化。市场经济等的冲击,面临着极为艰难的生存处境。地方高校是传授。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的主要阵地,将地方审美文化融入到高校教学,是拯救。传承和发展地方审美文化的重要路径,对于地方高校建设。地方经济和文化产业发展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地方审美文化融入高校教学的具体途径
(一)将地方审美文化融入到高校已有专业的课程教学中。高校的课程教学是传授中华民族审美文化的重要阵地。各高校的人文学科一般都开设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文学理论“。美学“。中国文学史“。艺术学概论“等专业课程,与这些课程相应的教材尽管版本不同,但教学内容却大同小异。这些教材全国通用的视域,在内容编排上往往秉持西方中心论“和汉民族中心论“的学术立场,参照西方的理论体系来建构,地方审美文化尤其是少数民族审美文化处于一种严重缺席“的地位,使其缺乏中国特色,缺乏地方特色和差异性,缺乏民间特色和民族个性。比如,在各高校文学理论和文学史类教材中,我们很难看到对少数民族作家作品的介绍,以少数民族母语创作的作品更是凤毛麟角。教师在文学理论“课程的教学中,往往按照文学理论的既有体系,侧重对文学理论的性质“。文学理论的形态“。文学活动“。文学创造过程“文学作品的类型和体裁“。文学风格“。文学消费与接受“。文学批评“等基本理论问题进行学理上的分析,再结合教材中列举的例子对它们进行讲解,很少结合地方文化艺术资源进行解读。这样一种教学方式不仅使学生觉得枯燥无味,而且游离于他们的日常生活体验,使他们很难从课堂教学中获得切身的审美体验和艺术感受,从而导致课堂教学缺乏生机活力,无法达到应有的教学目标。如果我们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有所选择地将当地丰富多彩的审美文化资源融入进来,不仅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强他们对理论的理解,而且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对地方文化的认同感和保护传承意识。比如,在古典文学教学中,在讲到诗歌的格律时,边疆民族地区的高校教师可以结合当地民族民歌独特的韵律特征来讲解,比如壮族民歌的勒脚韵“,苗。瑶等少数民族民歌韵点密集。换韵频繁的韵律特征等。在文学概论课程的教学中,讲到抒情性作品“的相关内容时,广西高校教师可以结合当地丰富多彩的民歌作为例证。讲到文学风格与地域文化“的相关内容时,不同地区的高校教师可以以当地戏曲。小说等作品为例,分析它们独特的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格,比如沈从文小说边城的湘西文化特色,壮剧歌王的壮族文化意蕴等。
(二)加强地方审美文化理论研究,开设地方特色的审美文化课程。目前,中国的审美文化学研究或侧重元理论的探讨,或进行史“。论“的建构,或侧重当代文化,或侧重宏观阐释,对具体审美文化现象的实践性。微观性研究,尤其是民族性。地方性审美文化个案研究比较欠缺。“加强对地方审美文化的理论研究及个案研究,可以让人们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这些文化艺术中所蕴涵的丰富的审美意蕴和文化内涵。在这方面,有些地方做得很不错,如广西地区的专家学者们对当地黑衣壮民歌的审美人类学研究。壮族服饰文化研究。歌圩文化研究。那文化研究。花婆文化研究。当代广西文学的审美文化研究等,甘肃高校及研究机构的敦煌学研究,青海。西藏的一些专家学者近年完成的青海审美文化。西藏审美文化,以及近年来立项在研的与此相关的一些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如羌族审美文化研究等。各地区的高校应该以当地的这些审美文化研究成果为依据,开设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审美文化综合课程或专门课程,把它们纳入到学校通选课或人文社科专业课的教学方案中,让学生对本土审美文化有全面深入的了解。
(三)邀请地方学专家和文化名人举办学术讲座,提高地方文化知名度。地方学专家对地方审美文化的历史渊源。形成发展。审美意蕴。文化内涵。艺术价值。生存现状与发展前景等有较为全面深入的了解,邀请他们进高校开展学术专题讲座,可以让学生加强对地方审美文化的学理认识和审美感知。地方文化名人如地方著名歌手。画家。戏曲表演艺术家等,他们精通一门或多门地方艺术,邀请他们进入校园进行现场表演或开展学术讲座,可以让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增强他们对地方艺术的喜爱感和学习兴趣。
(四)鼓励学生参与课外田野调研和社会文化实践活动,加强对地方艺术的审美体验。教学不仅仅包括课堂教学,还包括课外的实践,课外实践也是增长见识。提高素质的重要手段。丰富多彩的地方审美文化依附于地方民众的日常生活中,与民间的各种节日习俗。文化习俗活动紧密相依。比如壮族的歌圩对歌。抛绣球。壮剧演出往往在元宵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中举行,苗族的踩歌堂。吹芦笙是苗年“这一民族重大节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欢歌踏舞是仫佬族依饭节“中必不可少的内容,彩调演出。抢花炮是广西花婆寿诞的重要内容,赛龙舟是汉民族端午节中的重要事项。对于以歌为伴的壮。侗。苗。瑶等南方少数民族来说,求花歌。满月歌。劳动歌。探情歌。定情歌。哭嫁歌。骂郎歌。祝寿歌。丧葬歌等伴随着他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三月三“文化艺术节。广西彩调艺术节。广西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等文化节庆活动更是民族艺术的盛典。因此,鼓励学生课外进行田野采风,走进民间,深入到民众的日常生活中,可以让他们深切地感受到当地丰富多彩的民族审美文化,对此有更深刻的审美感知和切身体验,激发他们的兴趣感。认同感和传承创新意识。二。地方审美文化融入高校教学的意义
(一)开阔学生的文化视野,增强学生对地方文化的认同感。目前高校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基本上是借鉴西方的理论体系和教育模式,缺乏地方文化。民族民间审美文化的因素,缺乏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把地方审美文化融入到高校教学中,可以开阔学生的文化和学术视野,使他们对祖国丰富多彩的地方审美文化资源有更深入。更专业的认识,产生热爱民族传统审美文化的情感,激发他们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增强他们对本土审美文化的认同感。有些学生则由此找到自己的学术生长点,投身于地方审美文化的研究中,对中国审美文化学学科建设及地方文艺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对地方文化产业发展及地方经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党的十七大以来,鼓励文化创新,发展地方文化产业,成为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目标。尤其是在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后工业时代,地方审美文化不仅是一种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且成为一种能够创造财富。推动地方文化产业发展的生产力。每个民族。每个地域都极其重视对具有地方特色的审美文化资源的挖掘。整理,把它们应用于招商引资。城市文化建设。广告设计。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等方面,由此来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比如作为歌海“的壮乡广西,以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为契机,吸引东盟各国前来投资,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广西桂林阳朔的印象刘三姐“实景演出,吸引了数以万计的游客,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把地方审美文化引入高校教学中,可以使学生对本土审美文化资源有深入全面的了解,方便他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对其进行创新性的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
(三)对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地方审美文化是当地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全球文化多元化的当代语境下,它们的生存受到多方面的冲击,发展前景不容乐观。在地方高校中开设具有地方特色的审美文化课程,可以培养学生对本土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树立对本土审美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加强对本土文化研究的兴趣,使其在今后的工作实践中不断的运用。传承。创新和发展。
地方审美文化融入高校教学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