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862X(2015)02-0185-004
本刊网址?在线杂志:www。jhlt。net。cn
星号基金项目:安徽省社科规划项目(AHSK11-12D121)
论文网>作者简介:史铁杰(1967―),安徽阜南人,安徽师范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余妍霞(1979―),女,安徽舒城人,安徽师范大学宣传部政工师,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一。传统文化及其教育价值解读
(一)传统文化的内涵解读
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事实上很难下一个精确的定义,多数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都是以一种描述性的方式来进行陈述,如:中国传统文化在整体上是指中华民族在生息繁衍中所形成积累起来流传下来的至今仍在影响当代文化及整个社会的相对稳定的共同精神。心理状态。思维方式。价值取向。行为规范。风尚习俗等的总称。[1]有学者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理念归纳为以下12个方面:天人和谐。道法自然。以民为本。忧患意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诚实守信。仁者爱人。尊师重道。和而不同。日新月异。天下大同。[2]也有研究者从个体与社会等层面将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概括为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和天人合一。惠鲜鳏寡。仁者爱人。互助相扶的价值实践“[3]
事实上,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不同的研究者从不同的侧面进行分析与解读,在这些解读中我们可以发现其中有较为统一的观念。从时间范畴上说,多数人认为传统文化是一种古典文化体系,从时间上界定为清晚期之前;从性质上说,传统文化以中华民族为创造主体,是根植于本民族土壤中的具有稳定性价值承载,体现出鲜明的民族特征;从具体内容上说,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融合了道家。法家。墨家等思想以及佛教文化;从外在表现上说,包括了体现政治伦理的价值观念,以建筑。艺术为载体的物质形态以及反映民俗。风尚的动态体现。
(二)传统文化的教育价值分析
从以上传统文化的理念来看,不论对于社会发展还是个体的社会化过程,传统文化都有其不可忽视的教育价值。
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传统文化体现的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所坚守的价值观念与道德规范,并且势必还会将这种具有规训与引导意义的价值体系延续下去。近些年来,国家非常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问题,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1993年)中就指出要重视对学生进行中国优秀文化传统教育“。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再次强调教育内容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使学生具有人文素养“并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党的十八大更是把传统文化上升到体系的高度,强调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014年3月,教育部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引导青少年学生更加全面准确地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认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理想信念,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因而,必须强化传统文化在学校中的传承与传播,真正通过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在引领风尚。教育师生中的重要作用。
二。当前传统文化在高校中的传承现状
(一)对于当前高校传统文化传承的调查
1。调查的研究预设
理论上来说,传统文化对于学生的个体社会化具有重要的意义,而在高等教育中传统文化的传承也应当是一项重要的任务,那么这一重要性如何能够有效地转化为现实性,这其中有两个方面至关重要:一是学生的认同程度,这将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内化与否,从而影响传统文化传承的信度问题;二是传统文化传承的路径与方式,这会影响到传统文化传承的效度问题。我们围绕这两个方面自制了调查问卷,从学生的态度情感。接受传统文化影响的方式与效果等方面来收集信息,以作出客观的分析与判断。
2。调查对象的选择
由于师范院校培养对象与培养目标的特殊要求,关注传统文化在师范院校的传承情况更具有其特定的研究价值,因而本次调查选取安徽某师范院校的学生为主要调查对象,同时选取了少量其他综合类院校的学生,共发放问卷450份,回收有效问卷426份,有效回收率94。7百分号。
(二)当前高校中传统文化的传承现状
1。从认知层面来看,当前学生对于传统文化有着较为积极的态度
当前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在社会意义方面总体上持肯定的态度。54。5百分号以上的被调查对象认为传统文化对于当今社会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32。4百分号学生认为传统文化对于社会发展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只有10百分号左右的学生不认可传统文化对于当今社会发展的积极意义。另外,有66百分号的学生认为当前传统文化正在发挥着作用,其中19。2百分号的学生认为当前传统文化的力量很强大。而在对传统文化的后继发展的认识上,有83。3百分号的人认为大学期间要加强传统文化的学习,仅有2。8百分号的人认为没有必要。从弘扬传统文化层面,大部分学生认为传统文化有继续发展的必要。
对于传统文化价值引领作用较为认可。在调查中就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关系,四分之三以上的学生认为二者是一脉相承。有内在关联。同时,对于传统文化在社会生活中的意义,22。7百分号的人选择了对于个人修养的意义,是所有选项中选择人数最多的。再从对于传统节日的认识来看,75。8百分号的学生认为将传统节日定为法定节日对于思想价值观有着重要的意义,相反仅有6。6百分号的学生持反对意见。由此说明对于传统文化的价值引领作用大学生在认识上还是给予了肯定。2。从实施效果层面看,传统文化传承的效果一般
从调查结果的统计情况来看,学生总体上对于传统文化的了解并不理想,有三分之一以上的学生表示不了解或是仅仅粗略听说,表示非常了解的只有5。4百分号。这说明在高校中的传统文化传承并没有达到理想中的效果。
从不同学生的认识差异情况来看,学校的传统文化影响作用并不明显。从性别对比看,在调查中男生表示对于传统文化有一定程度了解的人数占到其总数的58百分号,而女生的这一比例只有33百分号。从专业对比来看,文史类的学生对于传统文化有一定程度了解的占55百分号,而理工类这一比例只占37百分号。
3。从途径上看,传统文化缺乏有效的传承方式
从学生所获得的传统文化影响途径来看,主要来自于其自身的生活经历。如对于仁。义。孝。忠等传统美德的认识与情感,44百分号的学生表示是自小耳濡目染形成的,另有45。9百分号的学生表示是在课外书中了解的。在问及学生主要通过怎样的媒介接触到传统文化“时,有22。9百分号的学生回答是电视,有20。4百分号的学生回答是互联网,只有约18百分号的学生是通过书籍接受到传统文化。而对于从学校教育中所获得的传统文化影响,64。1百分号的学生表示很少。
学校对于传统文化传承没有有效的途径。从较为正式的课程角度来看,在统计中有51。4百分号的学生表示在大学没有开设过与传统文化有关的课程。从学校的组织与活动开展情况来看,仅有9。6百分号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学校有关于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的社团组织,相反一半以上的学生明确表示所在学校没有类似组织。从相关活动的开展与参与情况来看,仅15百分号的学生表示参与过与传统文化有关的活动,有近三分之一的学生表示自己甚至从来没听说过有这样的活动。
三。促进传统文化在高校中有效传承的思考
1。在观念层面对于传统文化要能够积极认同
文化传承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主体的文化认同,即从思想上充分认识到传统文化的价值与意义。从调查的结果可以看出,当前高校中在传统文化传承方面无论是学校还是学生首先存在着在思想上重视不够的问题。从学校方面看,缺少对于传统文化传承的总体规划,诸如课程的开设。内容的选择。活动的开展等。从学生方面来看,表现在没有积极主动地去拓展获取传统文化信息的渠道,满足于被动。消极而零散的获取有限的传统文化内容,并且对于所获得的有限内容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从当前学界的研究来看,诸多研究者都指出传统文化的传承首先要解决的就是认识问题,这种认识首先是准确的定位,正确认识到传统文化的价值所在;其次是科学的评价,包括评价传统文化内容自身的现实意义以及传统文化传承的现实状况。就当前来说,研究者较为多数的评价意见指出当前的传统文化正在日益式微“[4];批判的继承,这也是在践行教育的创造与更新文化的功能。
具体来说,从学校方面必须充分意识到传统文化传承对于人才培养及培育过程的重要意义,在目标预设时将传统文化提升到与学校正式课程内容同等重要的地位,将传统文化与各学科内容之间有机整合。
2。在行为层面以多元。立体的方式践行传统文化
从调查中所发现的问题来看,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了解更多的是一种自我的方式,不自觉的。被动接受,缺乏有效的传统文化传承形式与载体,因而,在促进高校传统文化传承中具体的行为举措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这一方面,有研究者从文化生态学的视角提出创造让人感受天人合一“的学校自然环境。加强伦理规范的社会舆论环境建设以及提升学校文化的价值引导力等途径以实现学校的文化传承。[5]在此我们将传统文化的践行从内容和途径两个方面相结合,建构一个多元。立体的传承模式。
首先,从内容上来说,传统文化传承一是要全面客观的进行传统文化的内容选择,将具有代表意义的传统文化呈现给学生,这其中包括传统文化中的主流思想价值观,民族性文化传统,特色化文化艺术等。二是要在批判与扬弃的基础上选择经典性的传统文化著作,并以中肯的态度指导学生去学习。理解。正如有学者指出,但凡一个大国。一个强国,都具有能在世界上足以称道的本国文化,这是一种真正的本国特色的非物质力量[6]。三是将传统文化与当前的思想价值观相对比融合,即将传统文化的思想内涵以与时俱进的方式对大学生进行思想引领,从而有效发挥传统文化的育人意义。
其次,从途径上来说,传统文化的传承一是要形成一个立体层次,包括以学校网站为代表的校园网络媒体,以校报。校刊。宣传栏。社团期刊为代表的平面媒体的文化传播,也包含学校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建设中的文化内涵,课程选择。课堂教学中的传统文化内容解读,再到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对于学生评价中的传统文化意义显现等,从而形成一个由外到内的学校立体传承体系。
再者,整合社会的媒体资源,积极利用诸如广播。电台。电视台及书籍。报刊中涉及传统文化的栏目或相关内容,使学校内部小环境与外部大环境形成合力,从而使学生自觉或不自觉的在生活与学习中理解与践行传统文化的内在价值取向。
3。在制度层面要给予传统文化传承以有效保障
从调查中学生的反馈情况来看,在制度层面没有发现有效的保障机制,也就是说对于传统文化的重视与否没有在制度层面体现,在实施层面更是没有明确的指导。激励与制约,因而传统文化传承只是停留在理论上或形式上,而无法真正落实。因此有效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必须建立完善的制度保障体系。
具体来说,这种制度体系体现在三个层面:一是在课程与教学层面,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建设中都要充分展现传统文化的魅力,诸如以学分选修的形式将传统文化内容融入到常规课程体系中去;二是在学生活动层面,将传统文化相关的活动开展及学生社团组织建设纳入到对学生工作管理考评制度体系中;三是在学校管理层面,从学校的宏观办学思想,到对及部门的管理要求,再到对教师的教学工作评价,都将传统文化传承在观念上。在措施上体现出来。如此,不论是宏观的方向指引还是微观的具体操作,都能建构起一个立体的,以规范。激励等方式保障传统文化有效传承的完整体系。
4。在社会层面要创造传统文化传承的良好氛围
高校中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不仅需要高校自身采取行之有效的教育行为措施,还需要政府。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及社会各方面都能给予足够的重视,这种重视既包括政策层面的激励与引导,也包括物质层面的支撑。
在政策层面应通过制定相应的评价考核机制,激励与引导高校把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作为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比如把校园文化建设。教育质量评估。专业与课程建设等方面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具体实施情况作为评价高校教育教学的组成部分,推动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形成学校重视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良好氛围。
在物质层面需要必要的支持与保障。高校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需要特定的空间与物质设施,需要必要的经费保障,政府与社会各方面的物质支持将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除基本的保障性拨款外,还可以设立专项经费,鼓励全社会对传统文化传承的积极探索,从而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外部条件,进一步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的传承。
总之,推动传统文化在高校传承,不论是从社会文化传承意义角度还是从个体教育发展意义角度都是必须给予高度重视的课题,需要形成合力,并且要长期。深入。创造性地去完成这一历史与社会所赋予的使命。
高校传统文化的传承现状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