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校专业建设的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209(2010)08-0-02

专业是社会和高校连接纽带,主动适应社会需求,积极优化专业设置是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要任务。为提高高等教育的适应性,促进经济社会和高等教育自身可持续发论文网展,高校应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自身办学条件,加快专业调整步伐,构建合理专业体系,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专门人才。

1高校专业建设存在问题分析

高校经过几轮专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优化,初步建立起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高等教育自身发展要求的专业体系。但是,与经济社会。特别是与产业结构调整和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需要相比,高校专业建设和结构调整步伐仍然相对滞后,专业数量增长与办学质量同步提高等问题仍未能得到根本解决,专业建设和结构调整与社会需求之间的良性互动机制还未完全建立起来。

1。1专业设置追求齐全,专业规模扩张过快

随着高等教育大规模扩张,不少高校在经济利益驱动下,不顾自身办学条件的限制争设热门专业。一些高校追求规模,专业越来越多,单科或多科学校向综合性迈进。专业设置越来越趋同;与此同时,一批新上的地区级本科高校也趁机扩大办学规模,有些高校一年就上了10多个本科专业,使得高校专业数量迅速膨胀。如2000年至2009年全国普通高校新增新增专业布点数每年均达到2000个以上,其中2004年新增专业布点数高达6156个。由于师资力量。图书资料。教学仪器设备等教学资源短期内不能与所开设的专业相配备,从而导致部分专业教育质量不高,受到人们的诸多非议。

1。2专业布点过于集中,专业结构同质化凸显

由于教育经费所限,一些高校存在功利主义办学倾向,热衷于开设投入少。教学成本低的经。管。教。文。法类专业,在专业设置上追求短。平。快“,出现专业结构的趋同现象和专业布点过于集中现象。以2008年为例,少数专业的布点过分集中,如英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国际经济与贸易。市场营销。法学。电子信息工程。汉语言文学。。信息与计算机科学等专业的布点数均在500个以上,也就是说,在全国本科院校中,有86百分号的院校设置了英语专业,有81百分号的院校设置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1]不同院校未从自身性质。层次。功能。任务出发实行错位发展,出现了理科院校抢上人文社科。艺术类专业,文科。艺术院校设置理工等非文科类专业。这种低水平重复设置专业的状况不仅造成同类专业学生多,就业竞争激烈等问题,而且也影响到学校特色专业的形成。据麦可思HR信息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对2007年。2008年就业率最低的两届高校本科毕业生进行的追踪结果显示:在高校本科700多个专业中,法学。计算机。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管理等专业,均居于失业率最高的10个本科专业之中,但也就是这些专业却年年成为考生报考火热的专业,而且这些专业很多高校都开。[2]总体而言,应用型人才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都存在较大差距。工科比例偏低,特别是在高新技术和信息产业方面,远不能适应高新技术和信息产业发展的需要。对新兴。边缘。交叉人文专业的建设和发展重视不够。

1。3自我发展与自我约束机制尚未形成,专业建设水平尚有差距

一些高校对自身办学定位研究不够,定位不准,缺乏对专业结构内在规律的把握,在专业的设置上缺乏整体考虑与长远规划,致使在专业设置上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惰性和随意性。从数量看,一些高校没有按照教育部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规定有关专业设置条款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实行总量控制,在学校主管部门核定的专业数内,学校年度增设专业数一般不超过3个“的管理规定,一年新增专业超过10个,合并院校表现尤为突出。相关的办学条件难以在短时间内按要求配齐,师资队伍建设更为如此。一些新增专业本身就是国内首次开设的专业,此类专业目前还没有毕业生,其专业教师需要从其它相关或相近专业转型而来,这其间教师自身需要一个比较长的转型培养过程。从结构上看,部分高校固守传统专业,在专业安排上不可避免地产生满足已有专业“做法,其结果是延缓了专业调整时间,使一些欲被淘汰或压缩的冷门专业得以继续发展,新专业的数量与品种增长缓慢。有的高校满足于发展容易上马专业“做法,通过设立一些短平快。低成本的通用专业来迅速应对规模的扩张,如文秘。管理。会计法律。外语等专业繁衍过快,加剧了毕业生就业形势的严峻性。[3]还有的高校注重外延发展,积极申报新专业,专业申报下来后,却忽视新专业的内涵建设,师资队伍。实验设备。图书资料等办学条件严重不足,与办学基本要求相差甚远,人才培养质量得不到保证,学生满意度低。细究其因,可归咎于高校在专业调整与优化时对社会提出的新的专业和人才需求把握不准。其根本原因是高校未建立起自我发展与自我约束的专业调整与优化机制。

2高校专业建设优化策略

高校专业建设优化要服从和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和高等教育健康发展的整体要求,要有利于形成合理的专业结构,提高整体效益;要有利于增强高校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和自我发展的活力,推动高等教育的全面改革;要有利于学校形成专业优势,办出特色。

2。1推进专业信息系统建设,健全专业设置评审制度,把好专业设置关

(1)积极推进专业信息系统建设,增强专业设置的科学性。从宏观上讲,高校目前无法掌握本地区乃至全国高校有关专业结构的整体情况。不少高校新专业的设置主要以当前局部地区人才市场的信息反馈为依据,无法完全把握社会。经济发展的未来变动趋势,基本上属于经验操作,缺乏对人才需求的整体把握与中长期预测,导致毕业生结构性过剩和总量不足并存的局面。而要做到专业信息的系统性与准确性,教育主管部门应积极推进专业信息系统建设。加快建立高校专业设置。人才培养。就业状况信息资源库,定期发布各专业人才培养规模。变化趋势和供求状况等信息,为高校优化专业设置和调整人才培养结构提供信息服务和宏观建议。高校在基本具备新专业开设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国家有关专业信息资源,紧密跟踪并准确把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趋势,通过咨询相关用人单位意见和毕业生跟踪调查等途径,广泛听取社会各个方面对学校专业设置的建议。专业设置应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各级各类高级专业门人才的需求进行中长期预测,使专业设置具有一定的超前性和较宽的适应性。

(2)成立专业设置评审委员会,建立健全专业设置评审制度。高校专业设置是一项政策性。学术性很强的工作,教育主管部门必须将它作为一项事关高等教育全局的基本建设工程来抓。建立健全省级专业设置评审委员会,其成员由高校领导。政府有关部门。专家。用人部门代表组成。通过互通。共享各方信息,相关专家和决策者共同商讨决定专业设置,可以使高校专业设置更加科学与规范,增加专业设置的科学性和开放性。

从近年来专业设置审批管理的实践经验来看,实行统一管理。分级审批“的体制是比较符合国情的。学校根据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规定,在批准的学科门类和专业数内,自主设置专业。省级教育主管部门组织专家组赴高校现场考察申报专业的师资队伍。教学条件设施情况,在此基础上召开省专业设置评审委员会评议,由委员会建议高校年增设新专业的总数,对开办院校多或热门专业的增设进行宏观管理,减少新专业增设的随意性和重复性。

2。2加强新专业检查力度,严格学士学位授予权审核,把好专业建设内涵关

(1)加强新专业检查评估力度,促进新专业健康发展。一些高校追求专业齐全,或因人设庙“,或因人保庙“,导致有些新办专业办学定位不清,办学条件建设滞后,人才培养质量难以保证。在湖南省组织的专业结构调整调研中,50百分号的教师认为新专业存在最突出问题是办学条件不能满足教学需要“,35。4百分号的认为是师资力量和水平不能满足教学需要“。[4]文科类专业突出的是师资队伍和图书资料缺乏,理工科专业主要是实验实习条件不足,实验实训条件达不到要求。

为加强高校新专业建设,确保新专业的教育教学质量,近年来,部分省份开始重视对新专业的检查评估力度。如河南省于2006年对该省2002年度新增专业进行专业办学合格评估。对评估不合格或者不参加评估的专业,省教育厅予以公布,减少其招生计划并限期整改。对于整改后仍不合格的专业,停止其招生。[5]通过检查评估,大大推动高校专业建设的工作力度,不仅增加教学经费的投入和硬件“条件的改善,更使学校办学思想。办学方向。教学管理。教学质量等软件“条件方面得以提高,保证新专业的办学质量。

(2)严格学士学位授予权审核制度,保证新专业建设质量。学士学位审核是对高校本科专业办学质量的检验,是对专业本科教学质量的检验。近年来,部分省份针对高校规模扩张,加强新办本科院校与新增本科专业学士学位授予权审核力度,取得很好成效。[6]通过学士学位授予权审核,督促高校从开办新专业开始,加强专业的建设规划。建设过程管理。建设投入与办学条件的不断改善,确保专业建设质量。坚持对学士学位授予权审核,办学达不到要求的限期整改。不予批准学士学位授予权,或减少甚至停止招生,促使高校重视新设专业建设,明确专业定位,加强师资队伍和其他办学条件建设,确保专业办学质量。实践证明,坚持对学士学位授予权审核是保证新专业建设质量的有效手段。

2。3积极推进专业教育评估与认证,加强特色专业建设,把好专业建设特色关

(1)积极推进专业教育评估与认证,不断提升专业建设质量。专业教育评估是针对行业性教育的特点,由国家行业性评估机构对高校某专业的办学条件。教学过程。教学成果进行的专项评价,是国家执业注册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目的是保证专业教育质量达到执业实践的要求。专业认证是由专业性认证机构对专业性教育及专业性教育计划实施的专门性教育认证,由专门职业协会会同该专业领域的教育工作者一起进行,为其人才进入专业职业界工作的预备教育提供质量保证。专业认证既是过程,又是结论。作为过程,它对专业的教育质量进行评估,并促使专业不断提高教育质量;作为结论,它向公众提供专业教育质量的权威判断,引导并促进高校专业的教学改革。建设与管理。[7]

始于20世纪九十年代的高校土建类专业教育评估,加强了国家对高等工程教育的宏观管理,保证和提高其基本质量。在此基础上,结合土建类专业教育评估取得的成效与经验,有待于在高等教育其他专业领域积极推进,进一步提升高等教育专业建设整体质量与水平。

(2)加强特色专业建设力度,提升专业建设的示范性与辐射性。国家近期在本科质量工程“项目建设中有计划地在不同区域。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高校中,采取不同专业发展对策,通过分类指导。分类发展,以及重点投资,重点突破,选择一批基础条件较好。特色鲜明。办学水平和就业率高的专业开展本科特色专业建设,引导高校根据社会需求,明晰自身专业的发展方向,培育自身的优势和特色,克服地区间。高校间专业低水平重复设置现象。通过高校优势特色专业的建设,形成各地区各高校优势特色明显。相互之间协调。补充,既能适应人才市场需求又能很好发挥专业规模效益的专业布局结构,带动专业结构的整体优化和办学水平的全面提高。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高校要想在激烈竞争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必须主动适应社会需求,分析自身的办学优势,找准自身的办学定位,充分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形成自身的办学特色。其中专业特色是一所学校形成办学特色的最基本因素之一,决定着学校能够在哪些领域为社会所需。为社会服务。因此,高校应根据自身的办学定位与办学优势,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先为有所后为“的专业发展原则,实施特色专业建设策略,以特色专业的建设带动其他专业的发展,以特色专业建设点为着眼点,逐步辐射带动专业面。专业群建设,进而全面带动整个高校的专业发展。

关于高校专业建设的思考

上一篇:關于驻保高校英语教師科研与英语教學相關性的思考【2344字】
下一篇:關于高校世界古代史教學的几点思考【3922字】

马尔库塞海德格尔式的马...

马克思社會批判理论研究述评【2827字】

马克思的就业思想及其當代价值【2903字】

马克思的重建个人所洧制...

马克思晚年的跨越论与东...

马克思恩格斯教育思想及...

马克思哲學观中的社會批判之维【3495字】

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运动疗...

安康汉江网讯

张洁小说《无字》中的女性意识

LiMn1-xFexPO4正极材料合成及充放电性能研究

互联网教育”变革路径研究进展【7972字】

我国风险投资的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

网络语言“XX体”研究

麦秸秆还田和沼液灌溉对...

新課改下小學语文洧效阅...

ASP.net+sqlserver企业设备管理系统设计与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