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高校办学特色探析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107(2017)06-0077-03

在双一流“的建设中,高校的发展正面临着一个关键的十字路口:是继续推行扩大规模。增加数量的外延式发展模式,还是发挥高校的办学特色。提高办学质论文网量促进内涵式发展?截止到2015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40百分号,2014年普通高校的数量已达2529所,高等教育的外延式发展已取得重大成就。然而,高校的质量建设却不容乐观,多数高校办学未凸显特色,办学定位模糊,人才培养模式趋同,学科专业缺乏特色,核心竞争力不足,所培养的毕业生创新力孱弱,这些问题阻碍了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2015年11月,总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首次提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的质量和效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个新战略,它不仅适用于经济领域,同时也适用于高等教育领域,但高等教育有其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一是高等教育的本质属性表现为培育人才。高等教育与市场经济不同,经济领域的生产端主要以商品的形式呈现,而高等教育主要以培养有思想。有创造力的人才为主,在改革的过程中必须遵循人的发展规律。二是高等教育供给侧结构性调整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和周期性。无论是学科专业结构,还是人才培养结构都具有滞后性和周期性。市场与高校信息沟通平台的缺失导致了高校?Y构调整的滞后性。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已经预示了人才培养的周期性。三是经费来源主要依靠财政拨款。高等教育的经费主要来自国家财政,这决定了在高等教育的发展过程中,政府起到关键作用,谁掌握了经费,谁就掌握了实权。运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创建高校办学特色,必须把教育的特殊性考虑在内,否则其改革会出现严重偏差。

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

的供给侧改革与西方供给学派“的观点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梳理西方供给学派“的发展脉络有利于理解其内涵。19世纪初,萨伊定律“的提出是供给侧“经济学派兴起的标志,其核心思想是供给创造自己的需求“。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倡导萨伊定律“中市场起决定作用的放任自由政策。但1929―1933年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出现,使供给学派的思想遭到打击,而以需求管理为核心的凯恩斯主义则助力美国政府顺利渡过经济危机,从而盛行。20世纪70年代,经济领域出现了滞胀“,美国总统里根采取了减税。消减社会福利。减少政府干预的政策,供给学派的思想重新得到了重视。在供给学派的历史发展中,供给学派“的主要观点是经济增长―增加供给―增强刺激―利用减税―减少干预“[1]。在200多年的发展中,供给学派“的理论在肯定与否定中获得了巨大的发展,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国家在运用供给学派“的理论时,都重视新的,更高质量的供给。

然而,供给侧改革“与西方供给学派“的理论存在明显差异,它本质上是结构性的改革,包括生产要素结构。产业结构。供给主体结构等,而不是简单地调节供给总量[2]。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供给侧“是改革的切入点,结构性“是改革方式,改革“才是核心命题,内在地体现出转型是目标。创新是手段。改革是保障“的逻辑关系[3]。但两者核心不同,供给学派“的核心在于减少税收。减少国家干预。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是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通过提高供给结构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4]。需要澄清一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能脱离对需求端的认识,既不能忽视需求侧的现实需求,还要满足需求端的变化,更要通过创新引领主动调整供给端达到引领需求端的目标,形成供需平衡“的理想状态[5]。

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理解:从政策的角度,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培育发展新动力,优化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管理等要素配置,激发创新创业活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加快实现发展动力转换。从目标的角度,胡鞍钢等学者认为,从短期来看,要抓好以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为核心的五大战术任务;从长期来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为目标,特别是要转变发展理念,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6]。从动力的角度,李佐军认为推动高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三大发动机“,分别是制度变革。结构优化。创新驱动[7]。总之,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调从供给端着手,调整产业结构,化解结构性过剩的问题,提高供给的质量和效率,维持供需平衡,创新经济新的增长点。

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高校创建办学特色中的适切性

21世纪初期以推动高等教育大众化为目的的改革,实质上是高等教育需求侧的改革,一般认为需求侧改革有三驾马车“,分别是:投资(政府增加教育的投入)。消费(扩招后拉动对高等教育的消费)。出口(放宽对留学生的限制条件,扩大留学生的规模),这些政策在21世纪的前15年,扩大了高等教育的发展规模,基本满足了社会公众接受高等教育的愿望,使成为规模世界第一的高等教育大国。然而,规模。总量的世界第一并不能使自动成为高等教育强国,老百姓不仅希望接受高等教育,而且还希望接受高质量。有特色的高等教育,这也成为新时代中国梦“的一部分。当前高等教育正在由大众化阶段向普及化阶段发展,高校在办学定位。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面临诸多的挑战,特别是千校一面“使高校的同质化状况更为恶劣。高等教育的发展不能无视需求,但在这样一个追求创新。追求卓越的信息化时代,高等教育还应当适度超越社会需求,能够引领社会发展。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提出,适切了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要求,为高校特色发展。个性发展提供了新动力。

(一)外部的适切性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高校创建办学特色中的外部适切性主要是引领经济社会的发展。经济发展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变为中高速增长阶段的新常态“,但同时面临着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未强先老“的局面,传统的三驾马车“已不能解决经济中遇到的问题,必须彻底改变经济中结构失衡。产能过剩的问题。此时人力资本的质量和先进的科学技术水平决定着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核心竞争力。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各种类型的人力资源做支撑,各种类型人才的比例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经济的竞争力和综合实力。在互联网+“时代,能否掌握先进的信息技术决定着经济发展的制高点为谁所占据;在新能源技术时代,能否拥有高水平的科技创新人才决定着新能源领域为谁所拥有;在智能制造技术时代,能否提供新技术决定着新装备制造的技术标准为谁所引领。高校担负着培养更多的创新性人才。技术性和应用性人才的重担,高校如何定位。如何提高核心竞争力。如何因材施教培养不同类型的人才。如何制定和实施发展战略就显得意义非凡。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适应了高等教育发展的要求,成为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举措。

(二)内部的适切性

内部适切性主要表现在有效化解过剩的人才,构建高校学科专业特色,推动高校办学层次的合理化和办学定位的多元化。在教育领域,很多因素制约着高校办学特色的形成,由于受传统思想和政府管治的影响,高校学科和专业设置是由政府管控和高校管理人员经验层面的治理。缺乏与人才市场相适应的预测机制,片面强调适应社会需求,导致学科专业设置结构性失衡,毕业生在就业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虽然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持续不断,但是效果不佳。大学毕业生为了在主要劳动力市场上获得一份工资待遇好。就业环境佳。晋升机会多的工作,竞相追求热门专业。迷恋优势学科。争上重点大学,以至于高校系统呈现结构性扭曲。不同层次的高校不安其位,普通本科院校注重模仿世界一流大学的办学模式。学科专业设置,忽略了结合本校独特的经济文化环境构建办学特色;高等职业学校努力提升规格达到普通本科的要求,忽视了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和方法,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创新性人才。重视道德修养的人才培养理念无法落实。为了迎合消费者对热门专业的追捧以及缺乏劳动力市场信息共享机制,高校未理性设置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同质化严重,高校难以科学合理地制定学科专业和人才培养策略,高等教育培养出的人才呈现结构性失衡,此时在高校办学过程中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显得尤为重要。

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高校创建办学特色中的应用

(一)开放市场竞争,强调分类评价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调市场的作用,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政府发挥其宏观调控的作用。在高校创建办学特色时,改变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强调市场竞争机制,政府要简政放权,扩大高校办学的自主权,形成管办评“分离的治理体系。发挥市场竞争机制的激励。导向作用,各高校通过人才培养。学科专业。区域文化等特色吸引考生报考本校。得到社会的认同。获得政府的财力支持。高校培养出的人才要经过市场检验,各高校在竞争体制下各显其能“,通过独特的办学特色提高本校的核心竞争力。

对于高校办学特色的评价,应根据不同类型的学校开展分类评价,每一类型的学校办学特色的评价体系应有所不同,定期对高校进行评价与考核,高校通过对比发现不足。各类高校依托本校的区域优势。文化特点。学科专业特色和人才培养特色等制定适合本校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决策,找准办学定位,并发展本校的办学特色提高办学实力。丰富高校的办学类型,?W者们公认的四种类型已经不符合当代社会的发展,可以增加以服务型为主。以创新为主等类型的高校,有利于各个高校根据其类型发挥其独特职能。

(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创建人才培养特色

大学办学特色的价值是培养出与众不同的有丰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8]。办学特色的构成要素之一是人才培养模式的独特性,人才培养质量是衡量一所高校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提高供给质量为主,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有利于改善高层次人才供给不足的状况。经济的发展既需要高新技术型人才,又需要创新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不同类型的人才需要不同类型的学校培养,各司其能显得尤为重要。对于每个高校而言,如何正确定位人才培养的目标,如何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如何创建人才培养特色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首先,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以及人才培养的规格等问题。高职院校以培养直接从事生产与服务的应用型人才为主,而本科院校主要以培养创新型。研究型。高新技术型人才为主,其中创新型人才起到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其次,重视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特色建设。在课程设置方面,结合学生兴趣和专业特色设置课程,尊重师生的意见。在师资方面,高校要不断引进高层次人才,提升学校的师资水平。建立教师退出机制,专业能力弱。师德不正的教师应及时辞退,提高教师的质量。在教学方法方面,要以学生为主体,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如:PBL。任务型教学。情景教学法等。最后,丰富人才培养评价体系。从学生的角度来看,高校在评奖评优时,学生的学习成绩只作为评价的基础,还应有学生的实践能力。思想品德。创新能力的评价;从高校的角度来看,就业率不能完全体现学校人才培养的水平,通过评价毕业生的学习力。适应力。创新力来衡量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重视多维度评价高校培养的人才。(三)改善供给结构,打造优势学科

改善人才供需结构的失衡有利于提高高校的综合实力。高校要改变人才供需结构,就要积极变革学科设置模式,改变以知识逻辑为单一尺度的做法,对不同类型的学科进行合理定位[9]。保证基础学科的地位不动摇,改革。改造。更新传统学科,加强与人力资源市场的联系。沟通,减少市场已饱和。过剩的学科与专业,发展本校的优势学科。特色学科,以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带动整个学科体系的发展。打破院系之间。学科之间。校际之间的信息交流壁垒,及时关注学科发展的动态,正确制定适合本校学科发展战略规划,以优势学科为龙头,积极发展交叉学科。跨学科。新兴学科,促进学校整体实力的增强。

优势学科是高等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是高校科学发展的内在推动力[10]。高校依托当地的区域资

源。经济发展。政策优势,在优势学科建设中引进高层次人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创新学科发展模式,在学科发展中积极打造优势学科。各省市为高校优势学科的建设提供政治。经济和智力支持,加强对高校优势学科建设的扶持力度,制定每所学校优势学科的发展战略,发挥优势学科的引领作用。地区高校之间采取多种形式定期进行交流与合作,总结不足,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促进区域内优势学科的建设,创建高校的办学特色,提高每所高校的核心竞争力,最?K实现多数高校在一流学科“建设中创建出自身的特色。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高校办学特色探析

上一篇:供應链管理的模式看高校人才培养輸送模式【2186字】
下一篇:供给侧结构改革背景的地方高校商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2228字】

马尔库塞海德格尔式的马...

马克思社會批判理论研究述评【2827字】

马克思的就业思想及其當代价值【2903字】

马克思的重建个人所洧制...

马克思晚年的跨越论与东...

马克思恩格斯教育思想及...

马克思哲學观中的社會批判之维【3495字】

新課改下小學语文洧效阅...

ASP.net+sqlserver企业设备管理系统设计与开发

安康汉江网讯

互联网教育”变革路径研究进展【7972字】

网络语言“XX体”研究

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运动疗...

我国风险投资的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

麦秸秆还田和沼液灌溉对...

张洁小说《无字》中的女性意识

LiMn1-xFexPO4正极材料合成及充放电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