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大学生志愿服务对高校人才培养的贡献力
一。志愿服务事业在中国社会发挥了积极作用
自1993年中国的志愿服务事业开始实施以来,经过20余年的发展,目前已基本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工作机制。长期以来,各级共青团组织紧紧围绕党政工作大局,着眼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基本需求和青年群论文网体成长成才的需要,动员组织广大热血青年在扶贫开发。社区建设。环境保护。大型赛事。抢险救灾。海外援助。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不同领域开展志愿服务。因此,志愿服务活动正在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共青团组织动员广大青年参与社会发展的有效手段,成为开发青年人力资源。培养青年人才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提高公民道德素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
在高校,志愿服务事业同样发展迅速,得到了广大青年大学生的热烈响应,成为当今大学校园里的一股新兴时尚。共青团十七大报告中进一步强调:调动青年的内在积极性,推动志愿服务项目化运作,社会化动员,制度化发展,努力使志愿服务成为当代青年的精神时尚,使’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深入人心。“
二。志愿服务在大学生成长历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志愿服务在青年大学生的成长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对青年大学生个人的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比如在本世纪初,社会上对80后年轻人有各种各样负面的评价,说他们是垮掉的一代“。没有希望的一代“,但经过汶川地震。北京奥运会之后,社会对80后“的负面评价迅速发生了改变,人们从80后志愿者身上看到了他们对社会的担当与责任。80后的这些年轻人正是在这些各式各样的志愿服务的锤炼中,在经历了忘我的付出后,逐步变得成熟起来。当时在这些80后的志愿者中,很多都是在校大学生,经过80后在社会上的这次集体亮相,社会已经普遍认识到,大学生的亲社会倾向与志愿服务动机高度正相关。
实践证明,志愿服务不仅与我们提倡的素质教育和实践育人的教育理念相吻合,而且从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心理素质等各个方面对大学生的成长产生积极影响。学者们的研究表明,志愿服务它把服务社会,教育青年和大学生的自身成才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了从主观到客观再到主观,最后主客观趋于统一的认识过程,符合当代青年,尤其是大学生的特点,对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义利观。人生观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
三。志愿服务与高校人才培养相结合是高校志愿服务事业发展的必然
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传播知识,服务社会是新时期现代高等院校的四大基本职能。而志愿服务可以视为是高等学校服务社会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式。长期的教育实践表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和担当精神的培养,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的养成,都离不开志愿服务。因此,志愿服务和以志愿服务为重要载体的服务学习都应该受到高校的重视。
多年来,在高校各级团组织的推动和组织下,志愿服务活动在高校基本实现了人员全覆盖。活动全参与“,但也存在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积极性不高。活动低水平重复。志愿服务动机不纯等现象。不过,本文认为,目前高校的志愿服务事业最大的缺陷是志愿服务工作与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相脱节,表现为两张皮“。在当前形势下,应切实采取相应措施,围绕大学生成长发展的实际需求,变高校志愿服务与高校人才培养工作两张皮“为双面胶“,把高校志愿服务与人才培养相结合,提升高校志愿服务水平,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推动高校办学内涵式发展。
四。如何进一步提高志愿服务对高校人才培养的贡献力
早在2009年教育部就颁布了关于深入推进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意见,意见要求全国各地各校要定期对学校开展的学生志愿服务工作进行检查考核,并将志愿服务纳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评估体系,高校和中小学都要把志愿精神纳入德育课程,并要建立以量化考核为基础的评价体系。意见还要求把志愿服务作为高中阶段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重要指标,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情况可作为学生评优。高校选拔的重要参考因素。意见对高校的志愿服务工作虽无明确的表述,但其重视程度不言而喻。本文认为,目前高校的志愿服务现实状况,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提升志愿服务对高校人才培养的贡献力。
(一)推动高校志愿服务常态化,尽早实行高校志愿服务活动学分制“。目前,尚需科学设计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指标体系,实行志愿服务学分制“,在校大学生必须修满相应的志愿服务学分“,才能顺利毕业,依此来确保志愿服务活动同专业课程学习同样重要。
(二)将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情况纳入到高校人才评价指标体系。围绕大学生成长发展的实际需求和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科学设计高校人才培养的评价体系,将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经历。效果等纳入到人才培养的评价体系中,引导广大学生端正志愿服务动机,积极参与志愿服务活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加强志愿服务工作的制度机制建设。目前,高校志愿服务工作中还存在着评价难“等突出问题,需要进一步对志愿服务活动的组织。管理。评价。激励等方面,加强制度机制方面的规划设计,使志愿服务活动有章可循。有据可依,确保志愿服务活动成为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抓手和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依托。
浅议大学生志愿服务对高校人才培养的贡献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