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高校产学研主要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15-000-02
1992年实施了产学研联合开发工程以来,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相结合己成为社会发展的趋势,科技创新为经济发展提供科研成果,经济发展为科技创新创造物质条件。论文网产学研合作的发展主要得益于国家政策及科技计划的有力引导和鼓励,同时,高校自身功能的日益完善与校内研究机构越来越重视应用研究以及企业对于创新的强烈需求都促使了这一趋势的形成,它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得高校与企业有了更深层次的合作。近几年,高校产学研合作工作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并取得了较好的成就。高校产学研合作的成效主要是通过产学研合作的模式得以体现。本文通过介绍高校产学研合作的五种主要模式来探析高校与企业合作的现状,并提出相关建议,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一。高校产学研主要合作模式
1。技术服务和咨询模式
纵观国内外产学研合作模式中,技术服务和技术咨询是最常见的合作模式之一。该模式中的主体是高校,高校为地方企业提供技术上的理论支持和建议,客体则是企业,企业将高校所提供的服务与理念用于生产。该模式是产学研合作模式的低级阶段,在产学研合作中,由于该合作模式的科技创新成分低,项目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成效及做出的贡献较小。但该模式合作成本较低,而且较为直接地拓展高校研究经费来源,促进企业和地区的经济稳定发展,是最普遍最直接的合作方式。
2。技术转让模式
技术转让模式是在产学研合作中,作为学研方的各高校建议专业的研究团队进行技术研发,最后将研发成果出售给产方,即企业方,由企业将研发成果进行产品化。产业化的一种合作模式。技术转让模式是一种相对比较松散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学研方与产方并没有固定的长期合同,这主要是由于技术转化是一种投资规模大,风险也大的合作形式。虽然此模式后,所获得的投资回报率高,但失败率也很高,而失败后所承担的成本也高。在高校的产学研合作中,技术转让模式已经逐渐发展成熟,并较为广泛地为高校与企业所运用,但从经济效益上衡量,该模式并非有效的合作。
3。合作开发模式
合作开发模式中学研方和产方的联系相当紧密,二者之间合作的成功率较技术转让的合作模式高出很多。按照双方投入形式的不同,该模式可以分为高校和企业共同开发和企业委托高校开发两大模式。在当今技术发展迅速。分工专业化的时代,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的专业化分工趋势逐渐形成,企业。高校。科研机构都应专注于自身的核心业务,发挥自身优势,才能在经济市场上获得竞争力。故企业和高校需要按照合作开发或者委托研发的方式,以专业分工为原则,集中企业和高校的各方面资源,进行优势互补,形成合作开发模式,企业和高校共同享有合作研究成果所带来的利益。
4。校办企业模式
校办企业模式是指科成果雄厚且综合实力较强的高校凭借本身的科研优势,通过将校内外资源的整合,独立创办附属的科技企业,促进了高校科研成果产品化和产业化的产学研合作模式,此时的高校与以上三种合作模式中的高校身份不同,他具有即高校和企业的双重身份。校办企业是高校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基地,该模式的优势包括三个方面,一方面是减少了校企之间沟通的成本,加快科研成果转换的速度,更有效地服务于地方经济;二是增强了高校与企业之间角色转换能力,弥补了高校自身的缺点,促进高校体制更接近社会需求;三是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高校经费不足的问题,并为自己高校的毕业生解决就业问题,缓解社会就业压力。
5。大学科技园模式
大学科技园是以科研能力雄厚的高校为依托,该模式以促进科技成果产品化为目标。为高新技术企业提供对口的创新型人才。大学科技园将大学的人才资源与企业的社会优势资源进行有效结合,是高校与社会之间联系的桥梁。大学科技园将会园区内企业提供各项专业服务,并对优秀的研发项目进行投资和智力支持,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功能:一是科研成果转化。大学科技园是技术创新的主要阵地,为企业培养优秀的专业人才,推动企业将科研成果转为经济产品;二是高新技术企业解化功能。拥有较强科研实力的科研企业团队可以在大学科技园创建自己的高科技企业,充分吸收高校的大学生,并通过一系列优惠政策与培养政策,不断发展壮大科研企业团队,提高团队的创新能力,将高科技企业发展成为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企业;三是专业人才的培养与集聚。大学科技园是高科技人才的集中地,它不仅需要培养高校的科研人才,还需要培养产品销售与企业管理等各类专业人才以适应高科技企业需求。
二。高校产学研合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产学研之间的合作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高校产学研合作在取得较大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问题,如:高校与企业合作观念的差异利益分配的矛盾以及国家相关政策法规不健全等等。这些问题影响着高校产学研合作工作的开展与合作的成效。
1。高校所采用的科研评价体系与企业的技术创新需求不符
在高校的科研评价体系中,高校科研成果的价值大多单纯以一些简单量化的方式进行确定,如获得国家经费多少。发表论文数量和所获奖励级别等。这种长期以来形成的评价体系,它仅量化了高校科技成果的技术价值,而忽略了市场价值。在这种评价体系的驱动下,导致高校的科研仅追求学术价值,这与市场的需求相脱节,使得科研成果出现纸上谈兵“的后果,企业无法将成果有效地进行产品化,也使得高校丰富的人才优势和巨大的创新潜力没有完全发挥。2。产学研合作中的融资渠道不畅
融资渠道不畅,资金缺乏,是产学研合作过程中面对的现实问题。高校方面,科研资金不足,未能创建集中基地专心研究;企业方面,也缺乏科技与开发资金。对于多数企业而言,长期项目的投资所需资金较难从金融机构获批,项目资金主要来源于企业自有资金。特别是对中小企业来说,大部分企业自有资金并不丰裕,能够用于研究开发的经费很少,分配于产学研合作的资金更少。让这些企业依靠自身能力来投资产学研项目的可能性及难度均较大,所以,拓宽产学研项目的资金来源是产学研合作发展过程中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
3。中介机构服务体系不到位
中介机构是指科技成果转化中,学研方和产方之间构建桥梁作用的机构或部门。总的来说,近几年,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中介机构的发展取得一定的成绩。但这些存在的中介机构大多功能单一,机构不健全,相关职责的认定尚未能到位。在,仍大量存在中介服务信息传递不够及时和不准确的现象,导致高校的很多科技成果未能有效寻找到需求方而暂停转换。
三。推进高校产学研合作的对策建议
1。引导学术团队与产业界建立更高层次的产学研合作模式
在共建的研发实体中,企业需要将其掌握的市场知识共享给学术团队,而学术团队则需要在这些市场信息中,结合自身前期知识积累,提炼科学问题,这对团队带头人的学术洞察力,团队成员的学术能力等都是一个极大的挑战,也因此,该模式产学研合作诸多模式中层次最高的一种状态。尽管高校对产学研的重视程度在不断提高,但在现有对学术团队评价体系中,并未区别产学研合作的不同层次,而且高校产学研合作中,以委托开发。技术转让。合作开发为主,共建研发实体比例偏低。因此,高校管理部门,应对不同产学研合作层次区别对待,加大对共建研发实体等高级模式的政策引导和扶持。
2。将产学研合作质量评价指标引入高校学术评价体系
目前,高校教师职称晋升。年度考核等方面,过程侧重学术本文“。高级别的纵向课题“,对于大型的产学研合作项目。校企共建的研发实体等并没有给予充分的认可。而这类大型的产学研项目和校企共建研发实体,往往对学术团队成员的互补性。团队正式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学术团队核心能力的发展也有诸多益处。因此,大学管理部门应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增加对产学研合作质量的评价指标,引导高校优质的创新资源在产业需求发现科学问题,解决科学问题。
3。强化产学研合作教育中的政府职能,促进合作顺利发展
在产学研合作中,政府职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很多企业作为对应的经济实体,在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原则下,他们更倾向于在科研研究层面上同高等院校合作,共同创造科研成果,但却多数不愿意接收高校学生到企业来生产实习和实践锻炼,其主要是担心打乱企业的正常生产秩序,或者是公司内部重要信息的泄漏等,增加了企业的运营成本,降低企业的经济效益。然而,单靠高等学校或是企业单方无法有效解决该问题,需要政府部门的协调与政策支持。
4。扩大融资渠道,为产学研合作项目提供资金支持
国家相关部门应从三个方面,给予金融机构政策指导与支持,帮助产学研的学研方与产方畅通融资渠道,为产学研合作项目提供多样化融资产品及其配套的最优融资方案。在融资产品方面,鼓励金融机构创新增加融资产品,设立专项的银行融资产品,为产学研合作的中小企业提供专项资金,用于产学研的初期投入,中期投资等。如,对于产学研企业提供的专项融资资金可以相对放宽的期限,不能拘泥于短期的流动资金贷款。在融资资格条件方面,鼓励金融机构优先考虑产学研合作企业的条件认定,给予优先放款条件,并在政府政策上给于优惠,如利息水平及利息支付方式等。在融资效率方面,为产学研的企业和高校建立绿色融资渠道,加快产学研项目的成立与运营。
探析高校产学研主要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