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对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

一。引言

大学生是思想活跃。容易接受新鲜事物的群体,他们的目标兴趣广泛,较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强烈的求知欲与好奇心理使他们对于不同于正统思想的理论更加关注,同时对于现实社会的不满与抱怨可以从某些社会思潮中得以慰藉,这与他们的心理预期论文网相吻合,因此更易受到他们的青睐;另一方面高校是相对开放。自由。包容的思想前沿阵地,大学教育往往摆脱了中小学教育的强制与束缚,更多地强调个体自由与理性的发展,重视培育个体的潜能与创新能力,这种宽松。自由的学术氛围使大学生有更多机会接触到社会思潮,并在一定程度上成为社会思潮的传播者,因此,高校校园文化为社会思潮的滋生与传播提供了合适的土壤。

二。社会思潮的特征

社会思潮作为一种应时而生的理论观点和思想潮流,其自身特点势必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有所变化,但从其本质属性来说,其具备以下几个鲜明而又显著的特点。

(一)多元性

社会思潮的多元化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鸣的学术繁盛景象,尽管社会思潮与学术思潮不可同日而语,但二者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是应时应势而生。进入当代社会,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转型时期的利益多元化。价值多元化驱使不同的社会阶层有着各异的利益与愿望诉求,加之西方国家思想流派与学术观念的流入,一方面为传统的学术研究领域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各种社会思潮交流交锋日趋激烈,然而也在一定程度上误导与扭曲了社会大众的主流价值观与判断力。进入21世纪,随着科技的日益发展,通讯设备的更新换代,大众可以更快速。更便捷地获取新资讯。新观点,各种思想观念与潮流相互交汇与碰撞。

(二)交错性

正如学科之间的相互关联。相互渗透,在某一时期内,并不是某种社会思潮独立存在,亦不是各类社会思潮所表达的观点完全相异,有可能某一社会思潮是从另一社会思潮演变发展而来,也有可能某两种社会思潮所代表的利益群体不同,但它们的诉求与表达却十分相近。由于社会思潮有着自身发展的过程与阶段,往往存在着代表不同利益需求的众多社会思潮,它们之间相互交错,彼此汇合,不断碰撞,又相互影响,形成了社会思潮复杂交错的局面。

(三)变动性

社会思潮的发展要历经四个阶段,即启蒙期。全盛期。蜕分期和衰落期,社会思潮在传播流行的过程中不是一成不变的,众多社会思潮相互排斥。相互吸引。相互碰撞又彼此影响,在坚持自身传统原则的基础上,会借鉴吸收其他先进社会思潮的精华,以补充完善自身的不足,以获得较强大的群众基础来完成自身的使命。

(四)现实性

社会思潮的现实性表现在当前的社会思潮更加关注现实利益问题,选择为利益代言及为思想解惑的路径来引起人们的关注,并且表达利益诉求的渠道由以往的间接关注抽象问题转变为更加直接的关注与民生。现实社会突出问题相关的领域,它们更加注重制度层面可操作的问题,通过争夺话语权来提高自身的权威度,以期吸引公众的关注,最终影响公共政策的制定,以满足自身利益需求。

(五)广泛传播性

社会思潮最开始形成于各领域的专家学者,精英阶层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思潮的受众范围逐步扩大为普通群众,高校的青年学者及社会传媒人员都已成为传播社会思潮的中坚力量。另一方面,相较以往传播途径的单一化,当前的传播途径丰富多元,在传统书报,广播,杂志,书籍的传播渠道基础上又增加了新媒体技术手段,如互联网。智能手机等,社会思潮的传播进入集声音。文字。图像于一体的时代。

三。高校校园文化的构成要素

关于高校校园文化的构成,众多学者的理解与划分莫衷一是,但是在长期的研究与实践发展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一种被学术界广泛采用与认可的分类方法,即把高校校园文化分为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三类。但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的进程不断深入,文化发展多元化的趋势下,根据高校校园文化的实际发展状况和与时俱进所呈现出来的突出特征,将高校校园文化划分为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及生态文化五大类。其中,物质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的基础,精神文化是其核心与灵魂,制度文化是其保障,活动文化是其载体,生态文化是其发展的必然趋势,亦是各高校应大力倡导与努力践行的。

(一)物质文化是基础

物质文化是一种外在的。显现的文化,高校中的物质文化表现为校园中所有看得见摸得着的器物层面的东西,如走进高校首先映入眼帘的各种建筑。雕塑。设施设备。科研器材等等,它体现了一个学校校园环境的优劣,好的校园环境不但有利于全校学生及教职人员的学习和工作的开展,更有利于学生良好情绪及心态的养成,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与精神素质。众所周知,厦门大学是校园环境优质的典范,厦门大学依山傍海。风光秀丽。气候宜人,被誉为中国最美的大学校园“。校园物质文化还包括以文字符号为体现的校徽。校歌。校训。校刊。校报等体现高校精神与办学理念的各种物质形态。

(二)精神文化是核心

精神文化是在长期的办学与教学过程中累积与沉淀下来的反映全校师生与教职人员精神面貌。理想信仰与价值追求的一种内在文化,体现了整个校园的凝聚力。感召力和生命力,是一种针对于物质文化而言的内隐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深层内涵。精神文化包含校风。教风。学风。领导作风,学校传统,办学理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等等。校风是一个学校校园风气的总称,它是全校师生精神风貌。道德情操。治学态度的体现。教风是广大教职员工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职业道德。教学能力。教学素养与工作态度的综合体现。学风是全体学生在求学过程中形成的学习风气。学习态度。学术氛围的总称,好的学风表现为正确的学习目标,端正的学习态度,刻苦钻研的学术气氛和良好的学习方法。

(三)制度文化是保障

高校的制度文化是高校文化建设的关键,它是连接高校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桥梁,制度文化外化为规范全体师生道德规范与行为准则的规章条例。其包括教学管理制度。人事管理制度。学生管理制度等,它要求广大师生教职员工必须在法律法规与学校规章制度允许的范围内开展学习与工作,不能超越这一界限;反过来好的制度保障应该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建立现代大学制度,体现公平。平等。民主。人本。科学的价值理念,使制度文化内化于精神文化之中,而不应成为全体师生行动的禁锢与枷锁。

(四)活动文化是载体

活动文化是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载体,高校除了要加强学术科研能力外,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绝不可忽视活动文化的力量。高校应定期定时的展开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校园活动,可分为学术科技。文体类及社会实践类:学术类主要是指各种报告。讲座。竞赛。科研项目。学习竞赛。学术交流。产学合作等;文体类主要是开展各类师生喜闻乐见的文艺活动。体育竞技项目;社会实践类则是指师生开展社会调查。参与志愿服务。寒暑期下乡实践。参观展览与博物馆等。精心策划组织的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建设的点睛之笔,使全体师生在活动的过程中陶冶了情操。充实了精神生活,道德境界得以升华。

(五)生态文化是发展趋势

近些年,随着全球生态环境的恶化,生态文明建设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作为思想先锋的高等院校也逐步正在开展生态文化建设,人们对于生态环境的认识开始由传统的生态价值观向科学可持续的生态价值观转变。但纵观各高校,目前尚有诸多院校还未形成科学的生态文化建设体系,生态发展的传播与扩散工作还不到位,师生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还没有深入的了解,因此,在今后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生态文化建设将是一个必然趋势,不容忽视。

新形势下对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

上一篇:新形势下地方高校研究生會茬研究生教育管理中的能效发挥【4322字】
下一篇:新形势下高校党建带团建”工作路径探索研究【4043字】

马尔库塞海德格尔式的马...

马克思社會批判理论研究述评【2827字】

马克思的就业思想及其當代价值【2903字】

马克思的重建个人所洧制...

马克思晚年的跨越论与东...

马克思恩格斯教育思想及...

马克思哲學观中的社會批判之维【3495字】

我国风险投资的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

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运动疗...

LiMn1-xFexPO4正极材料合成及充放电性能研究

安康汉江网讯

新課改下小學语文洧效阅...

麦秸秆还田和沼液灌溉对...

网络语言“XX体”研究

ASP.net+sqlserver企业设备管理系统设计与开发

互联网教育”变革路径研究进展【7972字】

张洁小说《无字》中的女性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