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民族偏远山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词语变通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6-0167-01
地大物博,人口众多,五十六个民族共同繁衍生活在这片土地上,众多的民族使用自己的语言交流。但随着现代化的发展,汉语教学已经成为小学论文网语文教学的趋势,即便是处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偏远山区,语文老师们也倾向于使用汉语进行语文教学。可问题就在于,山区偏远,经济不发达,与外界交流非常少,众多的方言与民族特有的说话习惯和普通话差距较大,给教师和学生造成交流的困难,给初小语文的教学出了难题。这个时候,就必须考虑到我们之前提到过的词语变通问题,只有如此,才能适用山区语文教学的特点,增进山区孩子们的理解度。
1现状
在少数民族偏远的山区内,人口文化素质普遍不高,所以总体来看外来教师比较多,而外地的教师对山区的生活条件。文化传统等都很陌生,对山区民众所使用的方言或少数民族语言都不是很精通,所以相对来说在两种语言或方言与书面语之间的转换能力差,在教学过程中一旦遇到需要变通词语或表达方式的地方,常常无法解决。这也导致偏远山区的孩子的语文成绩总体较差,表达能力更是差强人意。
但在一些少数民族偏远地区,地方政府比较重视小语文教学,已经逐步开始试点发展汉语与少数民族语言双语教学,并且鼓励孩子们两种语言同时学好,既传承民族传统,又适应时代潮流。最后事实证明双语教学十分成功。
2出现问题的原因
西部多山,也是少数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集中地区,偏远山区小学十分集中,数量庞大,教育机构难以照顾周全,无法全面的解决这方面的问题。而由于山区地势复杂,交通不便,与外界接触很少,逐渐形成自己的语言方式,即便是说汉语,方言也和书面语差距很大。,如周武正王“,出林竹子高过母“,你知道是什么意思?他们要表达的意思是正经八百“和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些方式经常成为孩子仿效的对象,成为孩子不自觉的教材。[1]
而且山区学校中有众多的留守儿童,它们的父母大多外出务工,留下他们与年幼的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本身父母的文化水平就不高,老一辈的文化素质更是落后,孩子们在这样的环境中耳濡目染,导致他们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变差,和老师的沟通障碍从一开始就出现问题。
同时,由于山区经济发展落后,各种教学条件也十分落后。一个教室里只有一块破黑板,几张旧凳子的情况比比皆是,更何谈多媒体等辅助教学手段。教学设施的落后也使得教师变通语言的手段减少,教学难度加大。
3解决问题的对策
3。1提高教师双语素质,发展双语教学
如果想要变“和通“,那山区小学的语文教师就必须更熟练的掌握当地的方言或者是少数民族语言,只有在自己能够充分理解的基础上,才能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充分理解。当地政府可以经常性组织此类教学活动,帮助偏远山区教师学习了解本地文化传统与语言习惯,帮助其增强对当地语言的感知能力。
3。2考虑学生个体差异,词语变通仍须深入解释
在语文的教学中,词语的变通往往不是我们所想的仅仅是方言与书面语的对应翻译,对于教师而言,你所翻译“的词语,学生能够理解,这才是最终的目的。举例而言,在偏远山区小学一年级的孩子,从小生活在封闭的环境中,所具备的表达能力都是依托于当地的语言传统。所以教师在向这些孩子进行讲解时,需要更有效的变通方式,比如借助实物。图片,或结合肢体语言进行讲解。
3。3及时帮助孩子纠正
对少数民族偏远山区生活的孩子来说,当地语言文化对他们的影响根深蒂固,需要语文教师长时间的努力才能帮助他们适应现代汉语的教学方式与内容。所以教师要不遗余力的帮孩子及时纠正学习过程中的错误。教师可以组织互助小组,由大孩子带小孩子,由成绩好的学生指导学习成绩较差的,并负有监督小组作业完成情况。在使大孩子有了责任感。成就感。获得学习动力的同时,也能有效减轻教师教学负担[2]。形成良性循环,最终大家都受益颇多。
3。4丰富教学设备
山区的教学基础设施往往差的让人瞠目结舌,这不仅降低教师的教学热情,也不利于孩子们学习动力的提高。山区复杂的条件,让电脑等现代科技难以生存,但当地教育主管部门还是要尽力帮助各个山区学校配备电脑等多媒体教学设备。电脑等多媒体设备,能有效帮助初小语文老师查阅相关资料,提高自身双语教学能力以及词语变通能力,毕竟山区小学图书等文化资源非常贫乏,教师自我学习丰富的手段并不多,但电脑和网络的到来能有效改善这类情况。通过多媒体丰富的教学方式,提高语文教学中教师的变通能力与学生的接受能力。
浅析民族偏远山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词语变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