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守仁的自然教育思想及王门后学的传承与创新
明清时期,程朱理学思想在学术界和教育领域居于主导地位,但是在实践中却日益僵化,从而遭到一些思想家。教育家的猛烈抨击。以王守仁为代表的教育家,提倡自然教育思想,试图从根本上解决空洞。虚伪的文风。当时王守仁的议论与主张,确实为教育界吹来一股清论文网新自然之风,显示了个人主体意识的萌芽和地位的提高,也鼓舞后来一批进步思想家掀起一股改革教育的热潮,着力于促进优秀人才的培养。
一。王守仁自然教育思想及其特点
王守仁生活的时代,学校教育中充斥着压抑儿童的各种现象。王守仁对其进行了深刻揭露,他说:若近世之训蒙稚者,日唯督之以句读课仿,责其检束,而不知导之以礼,求其聪明,而不知养之以善;鞭挞绳缚,若待拘囚。“这样违背儿童身心发展特点的教育方式,造成当时有的孩子把学校看成监狱而不肯上学,把师长看作仇人而不敢相见。进而,王守仁提出: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萎。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心中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譬之时雨春风,沾被卉木,莫不萌动发越,自然日长月化;若冰霜剥落,则生意萧索,日就枯槁矣。“王守仁把儿童比作刚刚萌芽的草木,认为顺其自然就会枝繁叶茂,违背自然规律就会枯萎。也就是说,教育必须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符合人才成长的规律,不能用对待成人的方法去对待儿童,应当采用儿童喜欢的。能接受的方法,不断鼓励儿童,让他们体验鼓舞与喜悦,从内心感到愉快,促使其自然发展。
王守仁的自然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教育内容。教育原则。学习方法三个方面。
(1)教育内容上注重歌诗“习礼“读书“。从儿童的自然本性出发,王守仁认为,歌诗“不仅能激发儿童的意志,还能使儿童的情感得到正常宣泄,也有助于消除儿童内心的忧郁和烦恼,调节情感。习礼“不仅能使儿童养成威严的仪容仪表,还能通过周旋揖让“拜起屈伸“等礼仪动作,动荡其血脉“固束其筋骸“,达到强健身体。锻炼体魄的作用。读书“不仅能增长儿童的知识,开发儿童的智力,还有利于培养儿童的道德观念和远大理想,实现寓德育于智育之中,使儿童在接受知识。增长智力的同时,精神得到陶冶,人格逐渐完善。可见,王守仁主张学校教育内容要丰富,并兼具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多项功能,这样有利于促进儿童健康成长,更好地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2)教育原则上注重因材施教。循序渐进。量力而行。王守仁非常注重发展儿童的个性,认为教育不是铸造器物,那样会使儿童变得千人一面。要根据儿童的个性差异,分别给予适当陶冶。他曾把学生分为两种类型:即刚强进取的狂者“和柔弱保守的狷者“。圣人教人,不是个束缚他通做一般:只如狂者便从狂处成就他,狷者便从狷处成就他。“他认为教育就像医生治病,必须根据病情进行治疗,如果不管病症如何,都用相同的药方,必定治不好病。
王守仁传承了孟子盈科而进的观点,强调教育要循序渐进。他以儿童的学习过程为例,指出儿童学走路,第一步是学站立,然后学自由行走,最后能往来奔跑,但前者却是后者的基础,不可躐等“。因而,他提出了随人分限所及“的见解:我辈致知,只是各随分限所及。今日良知见在如此,只随今日所知扩充到底;明日良知又有开悟,便从明日所知扩充到底。如此,方是精一功夫。“所谓分限“就是学生的认识水平,教育应该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循序发展学生的能力。
同时,从随人分限所及“的观点出发,王守仁还提出,教育要量力而行,要使儿童学有余力。他说授书不在徒多,但贵精熟“,唯有如此,儿童学习起来才能无厌苦之患,而有自得之美“,从而得到潜能的最大挖掘。
(3)学习方法上强调自得“,注重实践。王守仁认为学习必须独立思考,强调自求“自得“,反对崇拜偶像。盲从教师的学习方法。他认为: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他还指出,如果儿童的学习是出于内心,通过自己的思考获得知识,那么这种学习就是有效的,反之就不可能很好地掌握知识。
在王守仁看来,知识是欲望的渊薮,闻日博而心日外,识益广而伪日增,涉猎考究之愈详而所以缘饰其奸者愈深“,而且儿童本身也喜欢直观的实践学习,厌恶空洞的说教。所以,他提倡事上磨炼“,在实践中学习,离开实践便会流于说教,教育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可见,王守仁的教育思想时时从儿童的自然天性出发,处处尊重他们的主体性,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二。王门后学对王守仁自然教育思想的传承与创新
王守仁去世之后,他的弟子分成七大派,被称为王门七派,王艮所代表的泰州学派是王门后学中影响最大的学派之一,而李贽的老师就是王艮的儿子,可以说李贽是宗承王守仁。黄宗羲师从王守仁弟子刘宗周,也是宗承王守仁。可以说,王门后学的教育思想很多方面都是导源于王守仁,并且随着学派的分化与演变,在王学的基础上有所创新。
(1)崇尚儿童天性,提倡个性解放。无论是王守仁还是王艮,在学习问题上都有一个共同的观点,就是提倡乐学“。王守仁把乐“提到本体的高度,认为乐是心之本体,虽不同于七情之乐,而乐亦不外七情之乐“。他针对自宋明以来束缚儿童身心的错误教育方法,提出了自己的教育主张,认为要取得教育效果就应该提倡乐学。
王艮吸收了王守仁的这一观点,他说,悦是心之本体“,乐是心之本体也“,本体未尝不乐“,学习就是要发展人的心之本体的自然之乐。因此,他经常要学习者去自觉地体会学习是一种乐事,以启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他还为此作了一首乐学歌,认为学与乐是密切联系,相辅相成的。他认为圣人之学。百姓日用之学,有无穷的快乐。李贽的童心说也充分体现了自然之性“。李贽认为童心“就是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类似于王守仁的良知“。那为什么人会失去童心“呢?他认为是人长大后越来越被一些从外入“的道理闻见“所障。这就把批判的矛头直接指向了约束人心自然发展的传统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李贽的教育思想与传统教育不同的地方是,他不承认天理“,而承认自然之性“;反对盲目承袭,而提倡独立思想;反对奴性,而提倡个性解放。
(2)主张因材施教,发展儿童的个性。王守仁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提倡因材施教,对儿童进行教育要随人分限所及“,这一思想无疑影响到了充满民主精神的李贽和黄宗羲。
李贽认为,物之不齐,物之情也“,天下的事物千差万别,因而,培养人才也应该承认人类个性上的差异,对任何受教育者只要各从所好,各骋所长“,那么就无一人之不中用“。如何做到因材施教呢?他主张发展人的自然之性“,反对硬性强而齐之“。他主张针对不同学生的专长和特点,注重启发诱导,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钻研和思考获得知识,反对用陈旧的思想与方法消磨学生的独立思考的灵性。
黄宗羲也十分注意根据每个人的不同才能,鼓励他们向不同学术领域发展。他曾在宁波白云庄创办甬上书院,培养了一批杰出的人才。他时常称赞弟子们各有所长,认为万斯同的史学,万斯大的经学,万斯选的理学,郑梁的文章都很有造诣。他高度评价万斯大吾兄经术,茧丝牛毛,用心如此,不仅当今无与绝尘,即在先儒,亦岂易得哉?“鼓励他向经学发展。黄宗羲对郑梁等其他弟子也如此。所以,学生都各取所长,各显其彩,而不是死板一律。也正是因为黄宗羲做到了因材施教,他才在对学生才识进行培养的基础上培养了不少专门人才。
(3)主张简易直接。启发诱导的教学方法。尽管王艮与王守仁都主张乐学“,但在如何做到乐学的问题上,他们却有所区别。王守仁认为,学生不乐学是因为学校里教师的教育手段简单粗暴,学生的学习方法机械呆板,教师时常使用体罚,从而造成师生关系严重对立,学生学业上也很难真正有长进。所以,必须根据儿童乐嬉游而惮拘检“的特点,做到循序渐进。量力而行。而王艮认为,人不能获得真乐是因为人心有时被私欲所缚。他说:日用间毫厘不察便入于功利而不自知,盖功利陷溺人心久矣。须得见自家一个真乐。“而要得见自家一个真乐,就要超越功利欲求,摆脱私欲困扰,其方法就是学习。通过学习,一觉便消除,人心依旧乐“。可见,王艮认为学习本身就是一件乐事。而要做到学是乐“乐是学“,关键是教学不要累人“。因此,在教学中,他采用了简易直接。启发诱导。循循善诱的教育方法。王艮在讲学中不仅把儒学的内容简易化。通俗化,而且善于联系生活实际进行启发诱导,他用人人皆知皆会的日常动作,深入浅出地阐明百姓日用是道“的道理,从而使学者有所省悟。
(4)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提倡独立思考。敢于创新。继承王守仁学在自得“的方法,李贽。黄宗羲都主张学习要独立思考,要敢于创新。
李贽认为,孔子。老子等真正的思想家善于思考的精神没有被更多的后来者继承,他们把孔子当作思想的偶像和源泉代代崇拜,绝不允许在权威面前说一个不“字,这既是后人的悲哀,也是先圣先贤的悲哀。世界是在不断变化发展的,思想也需要创新和发展。李贽强调,在学习中要想有所前进,必须要有怀疑精神,要学会独立思考。
黄宗羲当时痛恨死抱住旧观念。旧学说的迂腐学风,倡导学贵自得“,力求思想个性的自由发挥。他指出:先生学宗自然,而要归于自得,自得故资深逢源,与鸢鱼同一活泼,而还以握造化之枢机,可谓独开门户,超然不凡。“黄宗羲认为,只有自得“方为真得“,才能独开门户,超然不凡“。世界是在日新不已“地发展,人们应不以已往之气为方来之气,亦不以已往之理为方来之理“。这就要求学者不泥古。有独创。黄宗羲经常不抱成见地表扬在学习中坚持自求自得。独开门户的学者,抨击那些依样画葫芦的腐儒。
综合来看,王守仁自然教育思想的积极意义在于其倡导和谐。自然。平等,并对旧教育敢于怀疑。批判,充分发掘主体精神,它冲击了明中叶以来僵化的程朱教育理论体系,并使后来的王艮及后世的李贽。黄宗羲等人深受启迪,促使他们在教育理论和思想方法等多方面有所创新。王学自然教育思想经过不断变革与创新,甚至否定,到后来逐渐演变成了一种民主教育思想,推动了启蒙运动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优秀人才的培养。
王守仁的自然教育思想及王门后学的传承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