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在钱梦龙的《我和语文导读法》一书中提出“关注基础知识能力的学习与发展,重视语言和思维的训练的作用”[4]。对于课程标准有重要参考价值的。新课标中注重学生的自主体验,语言和思维的发展需要不断尝试练习,这种自主体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主动的去进行实践探究。课标中一直强调语文教学的实践性,“让语文学习符合语文自身的规律,”[5] 提倡“做”和“做中学”。从语文课程的性质来看:“语文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 工具性是通过语文教学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主要是为了学以致用,人文性虽然是培养学生审美感受鉴赏力,源^自·优尔·文.论,文'网]www.youerw.com但其实更多的是工具性的生成物,通过工具这一基石的建立才能提高各种能力,语文工具这一基石正是通过听说读写等训练方法实现的。因此在新课程的理念中和钱氏的训练观相适应,在一点程度上指导新课程的实施。
最后,语文训练应和生活相联系,沟通课堂教学和课外语文学习。生活中的语文训练为了引导学生充分了解社会,在生活中也能潜移默化的学习语文。如在观看新闻节目,就是对新闻节目的内容的提取,从中记录目前重要的消息,同时和别人交流表达自己的观点,又或者观察动物的的表情,神态,可以写观察日记,从本来无话可说到经过不断观察,练习获得灵感。当然生活中的语文训练也可以组织一次实践活动,从策划到实施总结全程让学生们参与。在生活中训练学生各项语文能力。
二、如何科学地开展“以训练为主线”的语文教学
“活泼高效的语文学习只能是活泼高效的语文训练的结果。”[4] 在现代语文教学中我们依旧需要训练,而如何避免机械化的训练,实现有效的教学,这就需要在教学过程中遵循以下原则:
(一)增加师生互动交流,注重思考的过程
“训练为主线”的教学,需要学生实践参与,只有参与进来,成为认识的主体,自己才能主动的思考,思考的过程是主动参与学习的,学生理解时进行的思考活动比简单的得出一个结论更为重要。在提问与回答的环节是联系师生交流的一种手段,也是学生思考的加深。因此,问题是否值得学生思考,是我们在提问时需要注意的方面。使用曲问法可以增加点问题的难度,以钱梦龙自己的教学案例为例,在《愚公移山》[1](p117)一课中,钱梦龙想让学生掌握“且”、“叟” 、“荷担”的意思,他不按照传统的字词解释提问,而是问学生“老愚公年纪有多大了?智叟是年轻人吗?三个干着什么事的年轻人?”学生要回答这些问题,就要想老愚公的年纪到底有多大?从原文中哪里能找到?课文中有个“且”字,那么这个且是什么意思?接下来才是对照注释,明白是将近的意思。学生一步步加深思考的认识,而采用直白的提问省略了思考的步骤,学生也获得不了解决问题的乐趣。除此之外,还有追问法的运用,钱梦龙对学生提问,不是传统的对一个问题作一次回答,而是根据一个问题深挖下去,由于学生知识面狭隘,看问题往往浮于表层,追问可以使学生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在这些为什么中更加透彻分析文本所要表达的意思。在《故乡》[1](p161)一文中,教师问学生文中的主人公“我”看到了什么,学生只回答了课文中所描绘的衰败景象,学生对问题没有任何思考,仅仅是停留在文本之上,钱老沿着这一问题追下去,问学生“这说明什么”这一追问又增加了问题的难度,学生自然要思考,当时处于什么样的环境结合?这样的环境发生了什么样的变故?对人物有什么影响?学生再结合头脑中已有的时代背景知识,联系文本。学生能知道自己的学习方向,对问题产生了兴趣,经过这样的锻炼,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产生这样的条件反射,即程序性知识的掌握,再遇到相似的问题解答起来也游刃有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