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课程取向下看主题教学的价值
课程取向是人们对课程总的认识和看法。语文课的课程取向问题,控制着语文课程中听说读写取向的选择,规定着语文课程与教学目标的运行。不但如此,语文课程总取向还直接地融入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各级目标,成为语文课程与教学目标中潜层面的基本成分之一。
“语文课的课程总取向,凝聚、生存于语文课程和教学目标中,也是通过具体的语文课程与教学目标得以体现和展示的。但是,多年来,语文科课程总取向一直被含混地讨论为语文科的‘性质’问题,导致语文课程总取向处于被讨论乃至争辩之中。”[3](P147)因而,我国出现了不同的“我主张”的语文课程取向以及“我主张”的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方案。我国20世纪90年代的语文教育大讨论,其中很有一些实际上是围绕着语文科的总取向展开的。比如,童庆炳先生提出的“两个高度”,一是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高度,二是审美教育的高度[3](P147);王尚文先生主张的“语感中心说”[3](P147)等等。应该说,这种对总取向的讨论乃至争辩,对语文教育的理论建设和实践改革,都是非常有意义的。
随着课程的改革,我国语文教学出现了空前的创新与繁荣,各种教学理念、模式相继被推出,可谓是“千树万树梨花开”。在这一情景下,窦老师推出了特色鲜明的主题教学。窦老师认为,教育要“为生命奠基”,并以此为总取向,确立了主题教学的课程与教学目标,即 “以‘立人’为核心,以促进儿童的语言和精神共同成长为目标,从教材自身出发,整合各种阅读资源、生活资源和文化资源,进行一种开放而活泼的母语教学。”[2](P39)根据“为生命奠基”这一课程取向,主题教学确立了自己的听说读写取向。继而,再通过具体的听说读写活动,为主题教学课程取向、目标的实现,提供不竭的动力。如此良性循环,以每一个小取向的作用,最终促成主题教学整体的、独特的价值——实现儿童语言技能和精神的共同成长,为其生命奠基。源'自-优尔;文,论`文'网]www.youerw.com
(一)听——语感提升的动力
倾听,是人类感知世界的极为重要的方式。叶圣陶先生曾反复强调,“听说读写四项缺一不可” [4] (P190-191),“应当一把抓”[4] (P190-191),可见,倾听是语文学习重要的活动,也正如王尚文先生所说,“语文学习中的倾听,是一种全身心投入的生命活动,耳朵在听,身体在听,心灵也在倾听。”[5](P23)
在窦老师的主题教学课堂上,倾听活动无处不在。她发现,在现在的课程改革中,对“听”的训练和要求一直没有受到师生的重视,因而导致倾听成为课堂中最薄弱的环节。这种情况的出现,主要是由于教师、学生对“倾听”涵义的模糊,对其价值也没有深刻的了解。大家只是简单的以为,学生在日常言语交流中达到“听懂”的地步即可,因此对“倾听”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此外,窦老师还重点提出,教师也要养成善于倾听的习惯,不能在忙碌的教学任务中忽视自己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和训练,最终使得学生的倾听习惯在双方的不经意中消失殆尽。根据“为生命奠基”这一课程取向,主题教学确定了语文课程中“听”的价值取向,充分挖掘课堂倾听的资源,发挥倾听的作用,为学生语感的养成提供动力,为学生今后的阅读、写作做好铺垫。
“听与读的心理机制是相同的,是外部言语通过语感的操作转化为内部言语,被听读主体原有语感图式整合的过程。”[5](P57) 那何为语感?语感是语文对话的前理解。“任何新的理解都是建立在主体已有的某种理解之上,主体已有的理解状态,从哲学解释学方面来说,就是所谓的主体的前理解。语感本身具有的形式、情境、意向三个层面的结构图式,构成了语文对话已有的理解状态。”[5](P58)而书面语启蒙学习的前理解,笼统地说就是由听觉语感和视觉语感组成的口语语感。一般来说,听觉语感图式结构大于口头语感图式。由此可见,语感的形成主要来自于倾听。在主题教学课堂中,不仅老师以身作则,认真听学生朗读课文,及时给出评价,还有意培养学生的倾听习惯,培养学生之间互相欣赏的习惯。学生在倾听同学朗读、说话时,对于字音、节奏、语调等的关注,实则是自己原有的语感将外部言语转化整合的过程,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养成倾听别人话语的好的礼貌习惯,并在交谈中能准确地抓住言语信息中心,有助于学生语感的提升,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