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现今STS(科学、技术、社会)教育已成为国内外科学教育改革的主要方向,过分注重理论教学与答题能力导致我国科学课程改革始终无法达到课改目标,我国中学生科学素养水平与发达国家始终有一定距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与创新能力始终没有得到明显的提高,科学学习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并没有得到很大程度上的增强。
据调查显示,1985年美国公众达到基本科学素养水平的比例为5%,1995 年为12%,到 2000 年已经上升到17%。日本公众达到基本科学素养水平的比例在1991年时为3%,欧盟在1992年时为5%,加拿大在1989年时为4%。
我国政府现今也开始高度重视公民的科学素质教育,效果也相当显著,但与发达国家还相距甚远,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公布的第八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结果显示:2010年我国具备基本科学素质公民的比例比2005年的1.60%提高了 1.67个百分点,比2007年的2.25%提高了 1.02个百分点。目前我国公民科学素质水平相当于日本(1991年3%)、加拿大(1989年4%)和欧盟(1992年5%)等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20世纪80年代末的水平。
我国国内具有科学素养公众比例最高的是上海市,到2015年预计是17.24%;相对来说,2007年,瑞典这一比例已达到35%。2014 年深圳市具备科学素养的公众比例为 11.08%, 较 2013 年深圳市公众科学素养调查调查的 9.18%高出 1.9 个百分点。其中22.3%的公众了解“基本科学知识” ; 20.9%的公众掌握“基本科学方法” ;63.92%的公众能理性认识“科学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一个人的科学素养不可能短时间内大起大落,而是长期逐步积累、发展而形成的。在这个过程中,青少年时期是关键期。科学研究表明,科学素养是从一个人早期的种种看法和价值观念开始逐渐培养起来的,并且这些早期形成的素质起着“胚胎”般的作用。中小学科学教育极大的影响着我国未来公民科学素质的高低,因此,要充分认识基础教育阶段科学教育的重要性,充分发挥中小学在提高公民科学素质中的主渠道作用,为公民科学素质的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2《科学》课程实验教学对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理论依据和优势
2.1实验教学对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作用
我们已经知道《科学》(7到9年级浙教版)中把科学素养分解为四个方面:科学探究(过程、方法与能力);科学知识与技能;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对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的理解。而1996 年出版的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列为重要的科学课程目标, 主要包括: 科学概念、科学研究的方法论、科学伦理、科学与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与技术等。美国在提高学生科学素养方面走在时代的前沿,他们的课堂教学策略总结起来主要是通过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培养他们的创新实践能力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一、在实验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探索精神,通过让学生参与实验甚至自主设计实验来提高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与能力;
二、实验教学可以帮助学生灵活运用已学到的理论知识,这有对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知识有所帮助同时锻炼了操作技能;
三、实验教学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面优于多数教学手段,这是一种对科学的情感的培养;
四、在严格遵守科学与科学实验精神的实验过程中,通过对学生忠于实验数据,尊重客观事实的要求,又可以让学生渐渐养成严格遵守实验操作规则的习惯,并树立科学的实事求是的态度,这就是对科学态度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