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具有提高问题解决效率的功能
在积极情绪状态下,个体的思维更开放、更灵活,能够想出更多的解决问题的策略。研究发现积极情绪比个体在中性状态下要表现出更高的创造性,问题解决的效率更高,决策更全面。积极情绪之所以能够促进个体的创造性、成功的问题解决和决策的效率,主要是因为积极情绪对于认知活动有三方面的影响:即积极情绪为认知加工提供了额外的可利用的信息,增加了更多的可用于连结的认知成分;积极情绪扩大了注意的范围,导致更综合的认知背景,增加了相关于问题的认知要素的广度;积极情绪增加了认知灵活性,增加了认知连结的多样性。
2.4 具有扩展认知范围的功能
积极情绪比如快乐、兴趣、满意等能扩展个体的瞬间思维活动序列。积极情绪能在一般条件下促使个体冲破一定的限制而产生更多的思想,能够扩大个体的注意范围,增强认知灵活性,能够更新和扩展个体的认知地图。
综上所述,积极情绪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稳定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和参与程度,使其能愉快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与教师形成互通,调动大脑,踊跃思考,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关注学生积极情绪的培养。
3 小学语文教学中积极情绪的培养方法
3.1 建立目标卡片
从动机角度看,目标应该为全体学生所理解并能在短期内达到。进步需要有一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如果指定的目标太高,学生付出了很大的努力还是实现不了,就会打击他们的积极性,使学生失去学习的信心,反而适得其反;但是如果目标太低,学生不需要付出努力就能轻松到达,也会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2]所以,目标不应完全一致,教师应该根据各个学生的不同的学习水平、认知结构以及年龄特点,因人而异的制定目标。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教师可以先以掌握基础知识为目标,而对于基础较扎实的学生,应以灵活运用和知识迁移为目标。不要超之过急,应一步步地实现每一个小目标。
目标卡片包括读书目标卡片、识字目标卡片、阅读目标卡片等等。将语文学习的总的目标,分解为一个个具体的、容易达到的小目标,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热情与信心。例如:对于一篇较长课文的背诵,笔者会分段分时要求学生背诵,每天完成一点儿目标,最终完成整个任务。同时,公布出完成任务的学生的名单,激励其他学生,形成竞争学习。
3.2 创设教学情境
教师要创设情境,激活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情绪高昂地投入学习的状态之中。“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播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没有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学生学习的负担。”[3]当学生置身于一种特定的心理场景中,它作用于学生的感官,激起学生的情绪,这种体验、领悟,要比所表述的语言更加深入。
首先,创设情境文献综述,引导质疑,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学习欲望是一种发现和探索新知识的心理需求。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学习能力,不仅与其知识储备和智慧有关,而且与其积极情绪,特别是学习的求知欲密切相关。
其次,要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当老师重视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存在,感到自己需要问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时,思维已被启动,意识越强烈,思维越活跃,越深刻。在引入新知时,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争相提问,并让其积极思考自己提出的问题,这样思维处于最佳状态,学起来就特别有兴趣,也特别亲切。在知识的探究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问题意识越强烈,学生的学习情绪越高涨,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