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应试教育强调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直接灌输,“上课讲什么,学生学什么,考试考什么”。[5]在这里,不得不提的是:应试教育早把这种观念深入人心——分数是学习唯一的评价标准。很多教师甚至是学校的领导认为:开展探究性学习是高等教育的事情,初中生的主要任务是夯实基础知识;开展探究性学习是课外的实践活动,不应占用宝贵的课堂时间;开展探究性学习一时半会儿出不了成绩,反而会影响学生的当前的学习成绩和学校的升学率。显而易见,这是受应试教育的毒害。
不能正确的解决“教”、“学”和“考试”间的关系,势必使探究性学习成为一句空话,最后让学生失去了自主学习和探究的机会,甚至失去了全面发展和锻炼的平台。
(三)探究性学习的“精英化”和“地域化”倾向
1.思想品德课开展探究性学习的趣性不足,而且对学生的洞察力,知识面以及表达能力等要求较高,所以只有少数学生能够胜任和感兴趣。绝大多数学生处于“观摩”的状态,不利于我国基础教育的普及和大众化趋势。[6]
2.我国当前的基础教育对探究性学习存在一种误解:认为探究性学习是培养未来“科学家”的课程,是少数“尖子生”需要关注的课程,普通学生只能做观众;探究性学习是城市孩子的课程,农村教育的硬件和软件设施都跟不上,农村教学开设此课程的意义不大。这些观点无疑是一种误导,是阻碍探究性学习传播与普及的主要障碍之一。有一位教育家曾说,探究性学习植根于每一个儿童的本性,它尊重每一个儿童个性的独特性与具体性,因此,它必须是面向全体学生的,而非面向所谓的少数“尖子生”。
3.探究性学习课程应该是面向每一个地域的,不能因为经济条件而择地发展。相反,我们倒是可以根据每一个学校、城市、或地域的特色,因地制宜地开展探究性学习。使探究性学习秉承“从学生生活中来,到学生生活中去”的地域特色理念,更使其贴近学生的生活,尊重学生的生活,给予其浓郁的人文精神。毕竟只有走向大众化,这种新型学习方式才能有效推广,并发挥应有的价值作用。
(四)探究性课题的形式主义倾向
当前,某些学校开展的思想品德探究性学习存在一定的形式主义倾向,其特点是“大、难、空”,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
1.其选题往往脱离课本,脱离学生的现实生活,比如:如何实现中华民族的中国梦;如何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潮流;如何弘扬传统文化……这种形式化、成人化倾向明显的课题容易造成两个弊端:一是探究内容的窄化。探究性学习的课题最好是选自于教学的常规课程,因为常规课程的选定必然是根据学生现阶段的特点及需求所量身定制。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而且能促进学生道德素质,政治素质和思想素质等综合素质的提高。反之,如果过分注重选题的社会化价值,则与思想政治课程开设的初衷相背了。二是课题选择过难。如果缺乏与该阶段学生的思维和知识水平相适应的研究课题,这样无疑使探究性学习的开展比较吃力,那么非但不能起到应有的效果,反而把探究性学习变成了学生沉重的负担,从而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