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对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小学生需要用不同的教学手段之外,对每个班级里的个性鲜明,各不相同的小学生也需要数学教师因材施教。每个小学生自身学习数学的兴趣、能力有很大差异,想要他们都可以学好数学,提高学习数学的能力,就需要教师了解班级里的每位同学。尤其对于那些在数学方面上有困难的学生,在课堂上应多多关注,给予他们课堂回答问题的机会,以鼓励表扬为主调动他们课堂上的积极性,“教师应消除这些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障碍,帮助他们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只有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提高数学课堂教学实际效率。”[1]
3 课堂实施把握多种策略
宝贵的课堂只有短短40分钟时间。想要让小学生在这40分钟之内牢固地掌握一定的数学知识,就一定要让学生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体。新课标告诉我们,教授知识的过程中不能一直采用接受试的学习,应减少学生身上过重的负担,提倡同学们积极投入、敢于探索、互相协作的教学方式。并且数学有很强的逻辑性、理论性,小学生能真正地理解和掌握是有一些困难的。这就需要小学数学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的实施中注意活用以下几种策略,来带动小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
3。1 采用巧妙的课堂导入,调动小学生求知的积极性
一个好的开端有助于一节课顺利地进行,想要小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课堂中,那一定要创设出一个巧妙的课堂导入来吸引他们的注意与思考。数学的逻辑性强、理论性强,并且有些数学概念很抽象,对于小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这就需要教师有效地结合同学们的生活经验,创设出有趣的情境,开启他们思维的大门,帮助他们自主的参与到数学课堂中。“学生目前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了,不过吸引他们的可能并非数学本身,而是一些其他的东西。比如,教材里丰富多彩的情景图,和老师设计的课件和情境等。”[2]
在之前的见习中听了一节四年级的数学课,教师讲的内容是《射线、直线和角》。这位老师直接把知识呈现出来,枯燥地讲授给学生,学生的积极性不高,而且在练习的环节,学生在几个判断题上出了错,说明学生在这节课上的学习效果是不太好的。这是一个反面的例子,提醒我们教师要学会创设情境,让同学们积极地投入到新知的学习中。所以在教授射线、直线和角的时候,教师可以创设生活情境,向同学展现城市的夜景,让同学用发现的光寻找生活里的数学知识。
课开始也可以巧设故事情境引入新课,在上课时讲一讲与数学有关的小故事,让学生从有趣的故事中体会数学的趣味。或者可以创设问题来引入,“根据教材内容,巧设问题情境,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促使学生自主探究,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3]一个好的问题能够引起同学们的好奇心,提升他们数学课堂探究的积极性。总之,课堂导入的创意有许多,需要教师自己不断钻研、尝试,并能依据现实的情况慎重判断。
3。2 展现数学语言魅力,促进小学生探索的积极性
在课堂上,教师语言是非常重要的,它影响着学生的思考和理解。所以,小学数学教师应学会使生动形象的语言,展现教学的独特魅力与风格,激发小学生上课时的积极性。除了基本的丰富的口头语言,还有许多无声的但很有吸引力的语言,如简笔画,线段图,树形图,表格,教师的肢体语言等等。在教一、二年级的加减法时,在黑板上只写一些数可能显得很单调,教师若能画一些简单的水果,小动物之类的比较形象的图画来吸引小学生的眼球,就能很容易地调动同学们积极参与学习,有利于他们记忆、掌握知识。教高年级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是时,例如典型的“追击”、“相遇”等数学问题时,教师应教会学生用线段图来帮助自己探索数学问题。这样,学生可以更加直接地理解题目的意义,梳理出解题的思路。从而独立地得出解答的步骤,解决问题。好好使用这些丰富的语言,我们的数学课堂会更加精彩,学生更会积极地投入学习。来*自-优=尔,论:文+网www.youer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