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4 教学过程体现小学生积极融入学习情境的主体性
小学生具有主观能动性,而传统教学中缺乏学生的主体参与,因此研究性学习的教学必然会突破原有教学的封闭状态,让小学生处于一种主动、动态的课堂氛围中。这样的一种教学方式,改变了小学生学习的内容和场所,更重要的是通过它,学生主动融入研究性学习的情境中,从选择研究问题到制订研究计划,再到收集研究所需的资料,最终呈现研究成果,都渗透着他们的积极思考与付出。老师只是一个引导者、帮助者,引导小学生找到想要研究的问题,接着确定课题,找出答案。同时,研究性学习的教学主张“立足过程,促进发展”,所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小学生可以依据自身的发展特点和理解程度,制定合适的研究计划,实现目的,同时每一个人都能通过这样的方式不断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与意识。
3 小学数学教学研究性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3。1 小学数学研究性学习的教学内容“单一”——视“研究性学习”为唯一方式
现在,一些小学教师认为,为了能够达到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组织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只有这样才可以充分展现小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于是,在实际的教学中,他们在每个环节都采用研究性学习思想,忽略了有些教学内容不适合小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教师没有考虑实际,而生搬硬套地让小学生进行研究。这容易挫败学生的学习数学的积极性,造成学习效果低等情况。
例如,有一位教师在执教《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一课时,为了让小学生明白什么样的图形是长方形这个概念,组织小学生进行了猜想、操作、验证等研究活动,十几分钟下来,仅仅完成的是对“长方形”这个图像的认识过程。花费如此多的教学时间认识长方形,对于整节课的把握是不准确的。学生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已经建立了对长方形的一般认识,只是没成系统化而已。其实,小学生除了可以通过“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学习数学以外,还可以兼顾利用“接受性学习”等多种学习模式的共同利用,可以取长补短,实现学习效果的最优化,同时在引导小学生进行数学学习时,要依据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像“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这样的概念性的知识就没有必要特地组织小学生进行研究。
3。2 小学数学研究性学习的教学过程“无趣”——研究活动类似模仿
如今,有些小学数学教师对研究性学习的认识还只停留在字面的意思上。他们认为,只要在课堂教学中模仿并示范小学生的数学研究教学,就可以实现新课标的理念,确保研究性学习能够顺利进行。而此时小学生进行的研究活动可能会效果甚微。一方面,教学要按照数学知识的逻辑顺序和儿童的认知特点推进,另一方面由于数学知识容量和学习时间的制约,小学生会在整个研究性学的教学过程中感到无聊,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也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来~自,优^尔-论;文*网www.youerw.com +QQ752018766-
例如,一位小学教师在教学《长方形的周长》一课中,对“长方形的周长与长方形的长,宽的关系”进行教学时,他先让小学生用小尺量一量几个不同大小的大小长方形的长、宽,并把测量数据记录在表格中。小学生完成以后,让他们把每一个长方形的周长的长度除以长加上宽之后的总和,小学生很顺利地得出了“长方形的周长是长与宽的和的二倍”这一结论。从表面上看小学生确实经历了研究的过程,但是,在课堂上小学生可能会想:为什么要把长方形的周长除以长与宽的和呢?在同一个长方形中,长方形的周长是其长方形的长与宽的和的2倍,那么如果不同的长方形呢?结论还是成立的吗?这些问题,在教师的提示后并没有给出明确的解答,但这些问题确实是小学生发现问题进而研究问题的最好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