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作良好的条件。”[1]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基础阶段。[1]而幼儿的身心发展具有连续性、阶段性的特点,儿童的发展无法明确的以年龄或阶段进行划分。因此,做好幼小衔接工作,帮助幼儿顺利适应小学学习与生活,是幼儿园的一项重要任务。论文网
3 我国幼小衔接存在的问题
3。1 家长教育观念陈旧落后,忽视了幼小衔接的重要性
家长作为幼儿的第一任老师,对幼儿的成长发展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而幼小衔接工作也需要家长的参与和配合。可是,家长往往只重视幼儿知识技能学习,而忽视了幼儿的全面发展。许多家长无视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拔苗助长,影响幼儿的健康成长。有些家长认为幼儿在幼儿园就应该学习拼音、加减法等。[4]他们只关心孩子在幼儿园学习了多少知识,而对于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学习兴趣的培养漠不关心。很多家长深刻意识到幼儿园和小学在教育内容及手段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为了让自己的孩子“赢在起跑线”上,给他们报各种兴趣班,有些甚至直接超前学习小学的知识内容。虽然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幼儿园和小学之间的教育坡度,缓解了两者在知识内容方面出现的断层现象。但是当幼儿进入小学后,往往会出现这种状况:入学之初,面对熟悉的知识感觉很轻松,上课就不专心听讲,觉得自己都会。长此以往就形成了不良习惯。另外,随着知识难度的深入,幼儿就会出现适应困难等问题。[4]
许多家长会忽视幼儿生活以及学习习惯方面的过渡。[3]在幼儿园阶段,教师实施保教结合的教育原则,幼儿有专门的保育老师,她们会提醒幼儿及时上厕所、饭前便后要洗手,提醒他们上课时坐在位置上不随意走动,帮助幼儿端正他们的阅读和书写知识。但是,幼儿进入小学后,没有了保育老师的提醒,再加上严格的作息制度,幼儿常常会出现一些行为适应问题,比如:不能按时上学,上课不讲纪律,作业不按时完成等。
在幼小衔接阶段,许多家长把重心放在幼儿知识技能的学习和智力培养方面。他们关注的往往是自己的孩子认识了多少汉字和单词,背诵了多少古诗,学习了多少数学本领;从而忽视了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4]许多研究表明,幼儿在进入小学后,通常在身体、心理及社会适应等方面出现各种问题。曾有调查表明,我国每年有2100~2500万新生进入小学,他们中的大多数都不适应小学生活,普遍觉得压力大、负担重。有些还出现食欲不振、睡眠不足等身体问题。[3]
3。2 幼小衔接内容片面、单一,小学化现象严重
《幼儿园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幼儿园的教育内容是全面的、启蒙性的,可以相对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五个领域,也可作其他不同的划分。各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从不同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1]幼儿园教育应当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坚持保育和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教育,全面落实《幼儿园工作规程》提出的保教目标。[2]然而,许多幼儿园在进行幼小衔接时,只重视智力培养,忽视幼儿的全面发展。在现今教育中,非智力因素在促进幼儿发展中的影响越来越大:健康的身体素质、浓烈的学习兴趣、良好的社会适应等对幼儿适应小学生活也是至关重要的。[6]而许多幼儿园在进行教育时一味的追求智力教育,不停地给幼儿灌输语文、数学、英语方面的知识技能。忽视了幼儿良好的学习态度和面对挫折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