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投资者对风险的偏好程度不同,一部分人追求高风险高收益起伏剧烈的刺激,另一部分人则更愿意稳中求收益。证券市场中的市场参与者因为风险偏好不同,决策方式不同,其市场参与的结果也千差万别,有稳赢积累资本的,也有一夜暴富倾家荡产的。
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在近几年股票波动剧烈,大起大跌的情况下。有很多投资者损失惨重,一些投资者因为股市倾家荡产甚至欠下巨额债务,导致自杀的新闻层出不穷。本文基于我国证券市场上的投资者结构,将投资者分为个人投资主体和机构投资主体两类,充分考虑个性群体的风险偏好与证券市场整体风险偏好的关系。
1 风险偏好行为的基础理论
1。1 行为金融学的相关理论
1。1。1 行为金融学的发展历程
一直以来,以人类理性为准则而提出的“理性经济人”假说积极应用在金融学研究之中,对金融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检验的完善起到关键作用。标准金融学在经济学研究的基础上,继承了其分析模式和技术方法,并建立在“理性”的框架之中。
在标准金融学的发展历史中,许多比较经典的金融学模型不断被创造发表出来。这些理论在很大程度上完善了标准金融学的理论体系。但是在实际的检验中我们不难发现金融市场的运作规律与我们所研究出的理性的金融模型并不完全匹配。金融学家需要正视这个现象,越来越多的“异常现象”被发现,金融模型和真实数据不相符推翻了理性理论模型的研究结果,使经典理论模型备受质疑。于是行为金融学,这种将人们心理活动纳入金融学的分析研究中方法应运而生。
实际上,将人们的心理行为纳入金融学的分析研究中的方法在很久以前就有踪迹可寻,最近可寻的兴起始于1951年,美国经济学家O.K.Burell提出在金融研究中引入实验的方法;1967年,Bauman提出金融学的研究应考虑金融学与行为学的结合而不是仅仅利用数学模型;1979年,Dainiel Kahneman和Amos Tversky提出前景理论,建议结合心理学、行为学、社会学来研究投资者在金融活动中的决策行为,以上这些都意味着行为金融学逐渐兴起。
1。1。2 行为金融学的含义和理论
行为金融学主要以检验金融市场上具有有限理性的金融行为主体所做的判断和决策为主,是关于金融市场运行和金融行为主体的学说。它把经济活动主体作为具有有限理性和异质理念的行为人来研究看待,承认投资者的心理因素在投资决策中所起到的作用,力图揭露金融主体决策行为的一般规律。论文网
行为金融学主要有两个理论基础:有限套利和投资者心态分析。均衡价格反映的是理性交易者和非理性交易者理念的加权平均。在有一定的风险容忍力的条件下,他们可以影响价格使其出现显著的变化。套利是一把双刃剑:理性套利者远离无效价格;非理性的套利者远离有效价格。套利的作用有局限性,所以套利价格对咨询不会及时的反馈,套利价格在无咨询反馈时也会进行回应;所以在噪音交易者的需求干扰下,市场会处于非有效状态。全部的投资主体都是有限理性的,对主体心态的分析要从主体的理财理念和判断分析方式入手,充分分析市场参与主体的内在因素对其外在活动的影响。
虽然仅仅依据标准金融学的理性分析方法不能解释“异常现象”,但是行为金融学并不能取代标准金融学的位置,我们不能一昧拒绝标准金融学中的合理理论,而是要把标准金融学作为一种理想的或极限状态下的金融理论。
行为金融学的兴起再一次证明了任何学说的发展都是由实践产生理论,又用理论检验实践,在理论和实践之间反复验证循环,从而使理论学说得更加贴合实际,不断完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