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金融业混业经营的可行性分析
1金融业混业经营的背景与现状
金融制度变革的同时,往往伴随着金融服务手段的创新和金融服务理念的GM。而这一切都是在经济全球化发展和人类社会科技进步的背景下发生的。
1。1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
经济的全球化推论文网动了金融国际化,全球投资和贸易一体化的发展必将要求大一统的全球金融市场的产生。流动货币政策的协调统一以及货币的一体化趋势,也将逐步减少贸易和投资的交易成本,从而使全球资源得到更加合理的配置。加入WTO后,银行市场开放将是全方位的。WTO的统一规制本身就是不同领域下的法律理念。价值。规则的融合。2003年12月底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银行法的修改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管法的出台,以及2003年4月28日银监会的挂牌成立无疑都是中国政府对金融领域的有效改革创新;银监。证监和保监三堂会审的合作监管备忘录,将是未来金融混业经营的先期探索;平安保险获得国务院特批,首家以金融集团的名义在香港整体上市,使金融分业经营的版图正被越来越多的金融控股公司所改写。
1。2信息技术的进步促使全球金融市场融为一体
一是信息技术在以工具的形式形成金融业生产方式的同时,也通过对整体社会经济生活的改造来影响金融服务所面临的需求,尤其是互联网络的发展。一方面技术引进市场进而产生了供极为廉价服务网上经纪商“。另一方面,电子商务的软件化和无形化使得原来的银证分离地带变得模糊,网页上交易无疑为银行等其他金融机构参与证券业务提供了保护屏障,金融业务活动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日益融合。二是金融市场电脑化。网络化把全球主要国际金融中心连成一片,使全球各地市场融为一体,打破了不同地区市场时差的限制;同时,全球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以及银行信贷。债券。股票。外汇市场等也相互贯通。从而使资金不仅能在某一类市场实现跨国界的自由流动,而且能在不同类市场之间迅速转移。
自1993年以来,金融业实行的是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的制度。商业银行主要从事信贷业务和其他服务性中间业务,银行提供的金融商品少,盈利渠道单一,不允许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本相互直接投资,金融资本的规模扩张被制约,也降低了资金配置效率。外资银行大多实行混业经营,业务经营多元化和综合化,往往集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以及证券。保险于一身,可以为客户提供更全面。优质的商业银行服务,以满足客户多层次。多样化的业务需求,扩大市场占有率,在业务竞争中具有明显的优势。虽然目前法律规定的仍是分业经营的模式,但是随着投融资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和金融市场的逐步完善,目前己在政策上打破了银行。证券。保险和基金业四业之间的资金壁垒,银行。证券。保险。基金业之间的合作“与业务交叉有了明显进展,为下一步的规范的混业“经营莫定了基础。
2金融业混业经营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2。1金融业混业经营的必要性
2。1。1加入WTO是混业经营首要的推动因素。
加入WTO后,金融业将参与国际竞争,面临的竞争对手主要是跨国金融集团。分业制模式下单一机构。单一业务的银行。证券公司和保险公司各自为政,不利于金融业务范围的拓展和国际竞争力的培养。所以,面临WTO的挑战,我们的对策只能是金融混业经营。
2。1。2混业经营是降低金融风险。保证金融安全的现实途径。
分业经营本意是在商业银行和证券公司之间建立起一道金融防火墙,防止风险的跨业传播,从而降低系统性风险。但从金融分业经营的实践来看,不但没有降低系统性风险,反而使金融风险进一步加大。对国有商业银行来说,分业经营。分业管理实际上把他们的业务限制在一个更加狭窄的范围内。由于国有企业的普遍效益低下,商业银行的利润被限制在一个狭窄的空间内,银行的范围经济不但不能体现,银行的风险实际上更加集中和扩大了。在这种情况下,实行混业经营无疑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金融风险,增强金融创新的空间和能力,为业务范围的拓展。客户和信息资源共享。收入结构的调整和盈利能力的增强奠定基础。
2。1。3混业经营是资本市场发展的需要。
资本市场的发展必将凭借其较高的资产收益率和便利的融资条件对商业银行的生存空间产生重大的影响。如造成银行资金分流,据测算,储蓄存款的增长变化与股市资金增长变化呈现高度负相关关系,因此商业银行储蓄存款增速减缓的趋势不可逆转;银行信贷资产增速趋缓;银行资产结构将被迫调整。
2。2混业经营的可行性
2。2。1具有推行混业经营模式的现实要求。
其一,有过很长一段时间实行混业经营的历史,公众和金融机构对金融业混业经营的市场环境是可以适应和接受的。其二,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完善,金融业内外部管理的日趋规范,当初实行分业经营的意义正在逐步减弱。而且严格意义上的分业经营在中国也只不过实行了短短6年,不应该也不会造成思想意识方面的障碍。其三,在经历了严厉的金融治理整顿后,积累了经验教训,金融秩序明显好转。在这种情况下,适度放松分业限制,是主动应对加入WTO后竞争形势的积极策略。
2。2。2金融全球一体化和金融自由化趋势的影响。
这种趋势的继续发展,改变了金融业的市场环境,使其传统的业务界限和行业分工日渐模糊,条块分割局面也已被打破。这无疑会影响到金融体制改革的变动。
2。2。3法律法规的逐步完善是混业经营的制度保障。
2001年5月底证监会下发了关于申请设立基金管理公司若干问题的通知,允许商业银行发起设立基金管理公司。商业银行参与基金业务,既是商业银行混业经营的需要,反过来也推动了金融业混业经营的发展。2001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颁发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明文规定商业银行经批准可以开办金融衍生业务投资基金托管。信息咨询和财务顾问等投资银行业务,首次明确了商业银行可以代理证券业务。这表明央行默许了银证混业经营的现状,为商业银行混业经营的发展做好了准备。2006年10月18日经国务院批准,中国保监会发布了关于保险机构投资商业银行股权的通知,首次对保险机构收购商业银行股权有关事宜作出明确规定,允许各类保险机构投资购买境内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等银行的股权。由此,保险公司收购银行的通道其实已经全部打通。
3对于金融业混业经营的政策性建议
3。1健全金融法制体系,强化市场准入约束,为依法监管提供依据。
主要做到两点:一是及时出台金融创新指引类的指导性文件,对交叉性金融业务的组织形式。不同市场上的资金分配比例。市场操作规则。融资方式。主要人员的配备等都要在配套的法律法规上做出明确规定,从法律上规范市场参与主体的经营行为。二是严格市场准入约束,新业务品种进入市场前,金融监管部门要对金融机构的从业人员和关键人员进行从业资格审核和审查,制定量化准入指标和信息披露机制,对于极易引发大规模金融风险的新业务,对于尚未建立风险控制措施的新业务,要坚决制止。这样,监管部门就可依据法律和相关政策规范交叉性金融业务,减少跨行业跨市场金融风险的发生。
3。2明确对跨行业跨市场金融风险的监管主体,避免出现监管真空或重复监管。
中国人民银行作为最后贷款人,具有超银行。证券。保险等行业的特殊性,同时又履行金融稳定的职责,担负着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重任,为此宜由中国人民银行承担对卡行业跨市场金融风险的主要监管责任,并兼任协调监管之职,建立相应的金融稳定协调机制和工作程序,定期召开一行三会“关于跨行业跨市场金融风险监管的专题会议,增强风险识别能力,落实信息共享机制,妥善解决监管归属划分。监管利益冲突等问题,有效实现对跨行业跨市场金融风险的主监管和协同监管。
3。3建立防火墙制度,防范金融控股公司内部风险传递。
首先,建立法人防火墙,设置独立法人实体从事不同金融业务的经营,不允许采取事业部制,以区隔各自风险传递,金融控股公司子公司的董事长。高级管理人员不得兼任。其次建立业务防火墙,严格限制银行与证券子公司之间的业务往来;再次,建立资金防火墙,禁止或限制资金在金融集团内部的任意流动;最后,建立管理信息防火墙,防止银行与证券公司之间有害信息的流动,出台银证。银保等的数据交换标准等等。
3。4构建统一监管信息平台,有效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
一是建立对跨行业跨市场金融风险的预警体系。建议在人民银行中设立跨行业风险评估机构,与三个监管部门配合,监测交叉性金融风险,并追踪调查金融风险对各行业的影响,建立警报发布机制,对各类较大的系统性危机的危害程度进行评估,提出应对措施,供决策层思考。现阶段还应着手建立交叉性金融风险的统计监测指标体系,予以制度化,通过金融机构的定期报送。人民银行的定期收集汇总,对可能的风险情况进行评估。分析和必要的风险提示,从而实现对跨行业跨市场金融风险统一。完整。准确。有效的监管。
二是应尽快建立某种强制性的合理的信息披露制度,要求金融机构除披露传统的金融业务外,还应增加跨行业交叉性金融业务的披露。加强市场对金融机构的外部约束,防止金融机构按自身的利益行事而损害投资者的利益,促使金融机构形成及时。全面。合规地发布信息的自律机制。
现代金融业混业经营的可行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