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背景下商业银行开展物流金融业务的风险及防范
[中图分类号]F83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9339(2009)04-0046-05
一。前言
当前,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已触及实体经济。物流金融业务作为一种金融创新,它不但给广大中小企业论文网开辟了新的融资渠道,物流企业也通过发挥其在仓储。运输。搬运。装卸。运输加工。物流信息化及国际物流等方面的专业优势,成为银企合作的桥梁,为企业融资。替银行监管,也为物流企业带来了更多的业务。然而,在目前形势下,全球金融危机正在对物流金融业务产生重要影响,并从直接服务于外贸的物流相关行业开始,逐步向国内的生产物流。商贸物流和消费物流领域传导;从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向中西部地区扩散。主要表现在:
1物流业务量明显下降。受出口增长幅度放缓或下降的影响,与出口企业相关的国际货代。航运等物流企业的业务量明显下降。2008年前3季度,货运周转量回落8。5个百分点,集装箱吞吐量回落8个百分点,物流市场需求趋缓。预计2009年大部分物流企业将会出现明显的业务量下滑,业务增幅普遍将同比下降20%~30%,六成以上物流企业的业务将出现负增长。
2物流业投资增速趋缓。由于经济增长预期下调以及资金紧张,共同导致了企业和社会对物流行业的投资热情下降。2008年前3个季度,国内物流相关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增幅比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幅低近14个百分点,同比回落5。3个百分点。估计2009年中国物流产业的投资项目数量和总金额都会出现明显的下滑,预计将同比减少15%~20%。
3物流企业经营困难,甚至出现亏损和倒闭。金融危机间接波及物流企业,很多物流企业出现企业发展资金不足。流动资金困难。利息成本增大。企业利润下降等问题,给一些预付资金大。周转量大的物流企业带来影响。目前影响比较大的企业倒闭现象,主要反映在制造业企业。出口企业。零售企业,也波及到物流企业。虽然导致这些企业倒闭的还有一些其他因素,但仍应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4不良影响逐步扩散。出口业务下降,给相关的物流企业带来影响,预计在2009年第2季度,世界经济下滑对国内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影响开始加大,行业兼并和重组的步伐将在第2。3季度加快。
而对于目前物流金融业务的主角银行而言,主要的影响则聚焦在业务风险的增加上,这将使银行产生更多的惜贷“行为。在这种态势下,中小企业融资的成本将增高,甚至贷不到款,生存更加困难。
二。商业银行开展物流金融业务的主要模式
商业银行开展物流金融业务大致分为三种运行模式:仓单质押。保兑仓。物流保理。
1仓单质押融资模式。仓单质押是以仓单为标的物而成立的一种质权。所谓仓单,是指保管人在收到仓储时向存货人签发的表示收到一定数量的仓储物的有价证券,仓单持有人随时可以凭仓单直接向仓储方提取仓储货物。仓单质押业务的核心在于中小企业以在库存动产(包括原材料。产成品等)作为质押物向银行申请贷款,物流企业经银行审核授权后,以第三方的身份承担监管责任,受银行委托提供代理监管服务,对质押物进行库存监管。质押货物的存放点可以是仓单出具方的仓库,也可以是具有一定仓储能力和仓储管理经验。良好行业信誉的第三方或出质人自办仓库,但后者须由仓单出具方派人监管并承担监管责任。企业质物灵活多样,原材料。半成品。产成品均可以作为质押物。操作流程如图1所示:
此运行模式产生的基础是:生产经营企业流动性经营运作占比逐年增大,而银行习惯从事传统固定资产贷款业务,这是长期困扰企业融资的关键问题。物流仓单质押融资打破银行对动产抵押的歧视态度,使原材料。半产品。产成品等动产抵押物进入银行资产业务行列中。由于银行贷款收回是以特殊账户形式完成,从某种程度上说违约风险较低。关键问题是银行贷款金额与质押品内在价值之间能否做到合理贷款,合理收回,质押物品价值评估报告成为银行发放贷款的主要依据。一旦评估有失偏颇,同样会产生风险。
2保兑仓融资模式。保兑仓业务是仓单质押业务的一种延伸,保兑仓融资模式的操作流程是:生产商。经销商。第三方物流企业。银行四方签署保兑仓“业务合作协议书,银行为确保金融资本金的安全,在生产商和经销商之间存在的买卖合同关系以及第三方物流企业向银行提供承兑担保的前提下,申请开立银行承兑汇票。经销商以货物对第三方物流供应商进行反担保,第三方物流供应商根据掌控货物的销售情况和库存情况按比例决定承保金额并反取监管费用。银行给制造商开出承兑汇票后,制造商向保兑仓交货,此时转为仓单质押。通过保兑仓缓解了交易双方的现金压力,提供了资金周转,真正实现了制造商。经销商。第三方物流和银行的多赢。操作流程如图2所示:
此模式运行基础是以结算为目的,保证结算有序性。及时性和完整性。银行通过间接融资获得融资收益,并使融资风险因分散性而大为降低。第三方物流企业利用先进的仓储设施和设备提高仓储运能并提高管理收益,还可对保兑货物提供评估和监管,创造利益。从运行关系产生到结束之间,买方企业。银行。物流企业均会面临一定风险。
3物流保理金融模式。保理又称保付代理,指出口企业以赊销。承兑交单等方式销售货物时,保理商(行)买进出口企业的应收账款,并向其提供资金融通。进口企业资信评价。销售账户管理。信用风险担保等系列综合金融服务。操作流程如图3所示:
此模式运行基础是:银行根据物流企业经营规模。资金实力。经营业绩。经营前景。资产结构等授予物流企业信贷配额,由物流企业对有关联的中小企业提供质押贷款,并对企业进行系统化的融资安排。物品评估。资格审查以及全程动态监管。
目前,第三方物流企业越来越多地介入到客户的供应链管理当中,因而往往对于买卖双方的经营状况和资信程度都有相当深入的了解,因此在进行信用评估时不仅手续较银行更为简捷方便,而且其风险也能够得到有效的降低。同时,银行保理业务的主要风险来自于买卖双方对它的合谋性欺骗,一旦银行在信用评估时出现失误,就很可能财货两空。而在物流保理业务中,由于货物尚在物流企业手中,这一风险可以得到大大的降低。
三。金融危机带给商业银行物流金融业务的风险分析
1抵押物风险。一般情况下,抵押物风险主要包括质押物数量多少的存量控制风险;质押物品种是否合适。市场价格是否稳定。质押物是否投标等质押物选择的风险;物流公司内部管理制度是否健全。信息管理系统是否先进。内部防范措施是否有效等物流公司对质押物监管的风险;货物来源是否合法。货物质量是否有以次充好现象。提货时是否有提好补坏现象。仓库安全。员工诚信。提单的可信度。保管设施是否合适等质押物损失的风险;市场价格波动。金融汇率变动等质押物变现的风险。
当前金融危机使物流行业的业务量明显下滑,对物流企业造成很大的冲击,货物和仓储市场的业务量也受到影响,客户信用等级。支付能力均在下降,货物价格又在急剧下跌,这使为其提供融通资金的商业银行也将面临风险。国内最具代表性的企业――中远和中海的经营数据显示,中远2008年前3季度营业收入平均增幅是41%,但第三季度增幅减为27%,增幅下降了大约1/3。中海集运受到的影响更大,前3季度,中海9月份亏损达到2。7亿元。现在很多船东都采取合并舱位,甚至取消运单以减少亏损。
2信用风险。在物流金融业务中,信用风险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来自于融资企业的信用风险,包括货物的合法性,客户的诚信度等。在出质人进行货物质押时,有的客户资信不好,在滚动提取时提好补坏和以次充好,这样就会形成一定的质量风险。二是银行对物流公司和企业的评价失实的风险。尽管物流企业作为第三方介入融资过程,向商业银行提供制造企业货物的详细数据,但是这些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依然存在漏洞,这些数据的来源和有效性都还是个问号,由于银行的评价技术不完善。评估技术不高。网络信息技术落后等原因,使商业银行在数据处理方面的问题依然很大,不可小视,这就出现了银行在信用评价时的数据信息低效风险。三是信用环境软约束风险,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存在一向都与社会的金融生态密切相关,而经济领域至今还没有树立起诚信光荣。无信可耻的社会信用环境,也没有严厉的失信惩罚。这就使得物流金融这一项全新的金融业务在实施过程中缺乏社会信用保障,也就是说当它踏入社会金融生态圈之后,信用坍塌后的多米诺骨牌效应也会导致这种失衡现象渐渐地在物流金融业务中出现,进而不但没能为商业银行减轻负担,反而成为了其又一项信用风险的缘起。
在目前金融危机引起的经济下行态势下,物流金融业务中质押物价格下跌的风险和销售变现的风险明显加大,以前常规的风险控制手段将极有可能使风险暴露大大增加,这将有可能导致物流金融业务中借款企业的大量违约。因此,采取有效措施预防这两类风险是现阶段物流金融业务风险控制的关键。
3控制风险。由于银行开展物流金融信贷时间短,在风险管理方面经验积累不足,又受到各种制度。法律的瓶颈制约,操作疏漏和失误难以避免,主要问题有贷款资金渠道狭窄,筹资方式少;贷款工具缺乏灵活性;银行风险管理手段受到外部环境限制;内部监控系统还不完善等。因此在物流金融业务中,银行内部存在着操作风险。因为在目前态势下,物流金融业务借款方也就是中小企业的日子越来越不好过。由于未来的不确定性,原材料。部件。半成品和产成品的价格会波动,数量会变化,从而引发很多供应链风险,其违约的概率就会增加,而且质押品价格下跌的风险也变大,这些都要求物流企业要重新调整物流金融业务的监管模式。手段和指标,监管的难度和成本显著增加。同时,实体经济的萎缩也会造成物流金融业务量的萎缩,物流监管的规模效应更难获得。
4外部环境风险。物流金融业务中,来自外部环境的风险主要表现在:首先是制度安排方面的一些缺陷。如信用制度作用的发挥存在企业信用档案及信用评估机制不健全的限制;质押制度存在标准仓单设置难。质押登记制度不健全。质押物处置难等问题。这些制度安排自身的缺陷会弱化信用制度。质押制度。担保保险制度作为转移风险手段防范风险的效果,甚至可能增大风险。其次是法律风险。目前的物流金融还处于萌芽阶段,还没有专门的法律法规对物流公司以及整个供应链的业务操作进行规范整合,这就会使物流金融业务无法可依,可能形成利用法律漏洞谋取利益,影响社会秩序和经济发展的情况,并且法律风险也可能引发其他风险的发生。再次是宏观环境风险。宏观环境因素是影响物流的重要因素之一。包括国内外经济环境因素,如汇率和利率因素以及国际物流整体需求因素等,物流业务的国际结算必然要牵涉到这类因素。另外还有物流业目前的整体发展状况,虽然发展迅速。业务剧增,但是成本高。资质差等,这些都是发展中暴露出来的弊端。
四。金融危机背景下物流金融中商业银行的风险防范措施
1构建有效的风险分散转移机制。通过对全球金融危机的剖析,可知金融创新不是主要问题,对金融创新缺乏有效控制才是关键所在。尤其在中国,利用金融创新分散风险的机制还很落后,风险主要集中在商业银行系统,当遇到较大的金融冲击时系统很可能难以消化。因此,物流金融应该利用金融衍生品建立物流金融风险的分散机制,比如,构建担保池。应收账款资产池,促使物流金融资产证券化等,这些有利于将业务风险有效分散和转移。但在这一过程中必须注意金融创新与风险控制的平衡,即便在业务蓬勃发展时,实时的监管。贷款审核条件的严格遵守等等仍然需要,这也是全球金融危机给我们的一个重要启示。
2建立相应的金融危机应急机制。当前,类似于住房抵押贷款,物流金融创新可以缓释信用风险,但同时又会增加一些新的风险,例如担保品价格风险。变现风险等,对新增风险的分析与控制是业务能否正常发展以及风险管理是否有效的关键,将最终影响银行资产的安全。政府。金融机构等都应该针对具体的创新业务制定相应的金融危机应急方案,这将有效抑制金融危机的扩散。
3加强银企合作关系。物流金融业务是一种典型的多方参与。优势互补的业务形态。必然要广泛采用信息系统技术,以加快各方信息交流。简化作业环节。缩短作业时间,同时实时对货物进行跟踪监控。当今,世界制造业已经进入供应链管理时代,少品种。大批量生产模式已经让位于多品种。小批量的精益生产模式。为顺应市场趋势,领先制造业开始有选择地推动供应链管理和集约式生产方式的发展。企业加快引入物流和供应链管理的理念和技术,能够有效降低企业的库存,加速企业的现金周转,提高资金利润率。商业银行与重点物流企业建立长期的合作伙伴关系,有利于提高效率,防范物流金融风险。银行应有效地依托物流企业的业务平台获得客户的资信档案,进行客户的信用分级,使银行能根据物流企业信息系统所提供的信息,放心地把贷款直接发放给企业,以利于企业更加便捷地获得融资,减少质押贷款中一些繁琐环节。同时也有利于银行提高对质押贷款全过程的监控能力,优化其质押贷款的业务流程和工作环节,降低信息取得成本,降低贷款的风险,更加灵活地开展质押贷款服务。
4提升物流服务的能力和水平。一方面,增强物流企业服务创新能力。金融危机下,需求的减弱加剧了物流市场的竞争,为行业的优胜劣汰。资源重组创造了有利的条件。物流企业要增强服务创新能力,把创新内化到企业文化中,加强模式创新。业务创新。技术创新,以满足客户需求为出发点,不断提升物流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对于规模大。实力强。创新能力强的企业,这次危机也可能是一个加快兼并扩张。做大做强的大好机遇。另一方面,要拓宽银行服务对象范围。现在,物流是多产业。多领域及多种技术的有机融合体,其运作强调物流企业向其上游和下游寻求服务对象,实现优势互补。银行在同物流企业合作过程中,不仅可以与物流企业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而且可以通过物流企业发展更多的客户,将金融服务扩展至与物流企业相联系的所有上下游企业,形成供应链上资金流在银行体系内部的良性循环。
总之,商业银行要积极创建与物流发展。商流发展相匹配的新的物流金融领域和新的服务范围,要主动提供高效率。低成本的物流金融服务工具,力争做到物流的范围和领域有多大,物流金融服务范围。领域就随之有多大。在抓住机遇的同时又要防范风险的发生,安全运营,达到中小企业。物流企业和商业银行多方共赢的局面。
金融危机背景下商业银行开展物流金融业务的风险及防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