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者,作为生产资料的占有者,它同生产资料相结合的最初形式就表现在就业问题上。所谓就业问题,就是具有一定劳动能力的人与生产资料相结合,为社会创造财富或提供劳务,而获得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问题。“(1)

其次,作为生产资料的占有者,劳动者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就将不再是单纯的劳动力的支付者论文网,它具有肩负双重职能的重任。一方面,作为劳动力,它使用着生产资料,从而生产出物质财富;另一方面,作为占有者,它支配着生产资料,使社会生产按照它自己的意志来进行。因此,对它来说,保证每一个有劳动能力的劳动者都能同一定数量的生产资料结合起来,就将是一种义不容辞的责任。

可见,实现充分就业,是劳动者占有生产资料的具体表现,也是公有制社会形态的本质要求。

一旦社会上出现了一部分劳动者无法同生产资料相结合,从而使他们成了失业者,那么这一部分失业者就将不再是生产资料的占有者,因为他们的占有权没有得到兑现。如果说,这些失业者仍然是生产资料的占有者的话,那么对于这些失业者来说,这种占有将是徒有虚名的。因为此时生产资料已经不再属于它自己支配的物,而是转化为与它自己毫不相干的物,即同它的劳动力相对立的物。

这一点,对于那些头脑清醒的经济学家来说,是不说自明的。因为这些经济学家曾经明确地指出:

失业者的存在是同生产资料社会所有制不相适应的,因为这相当数量的失业者失去了运用社会生产资料劳动并取得劳动收入的权利。“(2)

在这些经济学家看来,劳动就业问题,从理论上讲,就是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的结合问题。在社会主义社会,生产资料公有,劳动者成为生产资料的主人,从整体来讲,劳动者和生产资料是结合的,全体社会成员都应得到劳动就业。“(3)

可见,实现充分就业,这是由劳动者占有生产资料的社会形态的本质决定的。它构成了公有制社会形态的基本特征之一。

如果劳动者在公有制的社会形态内不能使自身同一定的生产资料结合起来,那么,对它来说,这种占有就将仅仅是一种形式上的占有,或者说,它将以名义上的占有者实际上的非占有者的形式存在着。在这样的条件下,劳动者就将不能成为生产资料的真正占有者。这就是说,失业者的存在是同劳动者占有生产资料的社会形态不相容的。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者是生产资料的主人,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实行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动者不得食“的按劳分配原则,因此,社会不仅必须而且能够保证一切有劳动能力的人充分就业。(4)

然而,正像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本身是历史的产物一样,有劳动能力的劳动者,其数量的多少本身也将作为一个既定的历史前提而存在。因此,在社会主义建立的初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同资本主义社会相比,还是比较低下的。这一生产力水平制约着社会物质财富生产的总量,它使这一总量相对来说要比较少一些,此时,随着劳动者数量的多少不同,每个劳动者从中所分得的个人消费品的数量也会不同。也就是说,在个人消费品总量一定的情况下,劳动者在量上的规定性将直接影响到每个劳动者实际占有的个人消费品的数量。劳动者人数愈多,每个劳动者能够分得的个人消费品数量也就愈少。对此,经济学家曾有过明确的断言:

低收入,高就业,吃大锅饭“,搞平均主义,虽然可以实现充分就业,但生活质量不会有多大提高。(5)

反之,当劳动者人数较少时,那么,每一个劳动者能够分得的个人消费品的数量也就会愈多。可见,在个人消费品数量一定的情况下,劳动者的数量多少同它所能够得到的个人消费品的数量成反比。

在劳动者就业的问题上,不同经济学家之间也曾展开过激烈地争论。其中一些经济学家站在同劳动者相对立的立场上,即站在管理者的立场上,为了加快经济发展的速度,提高劳动生产率,因而主张:应该允许有一部分劳动者失业,以保证生产效率的不断提高。

在现实的社会形态中,这种理论实施的典型,我们可以从南斯拉夫的经济制度中寻找到。自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建立之后,它所实行的经济政策就是不保障每一个劳动者都能就业,从而使经济发展能够有一个较高的增长速度。

除南斯拉夫之外,其它的社会主义国家基本上都实行了保障劳动者充分就业的政策。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在就业问题上所采取的措施。这一点,曾有经济学家评论道:如果按照就业人数占有劳动能力人数的比例计算就业率,就业率之高是世界之冠。而高就业率却带来了低效率。劳动生产率之低也是世界罕见的。“(6)

从经济学家的这一论断中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呢?很明显,这一结论就是,在就业问题上,无论实行什么样的具体政策,是实行允许一部分劳动者失业的政策也好,还是实行劳动者充分就业的政策也好。对于经济学家的理论观点来说,是没有丝毫影响的。在经济学家看来,充分就业必然会带来劳动生产率的下降,高就业率与低效率之间具有必然的联系。当前的现状就是最好的实例。

看到这种振振有词的理论,使我们不禁想起了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所鼓吹的一种论调:没有失业就没有高效率。请看,这二种论调是何其相似啊!难道真的如经济学家所断言的那样,要想提高生产效率,就必须有一定的失业人口存在。否则,要实现充分就业,就一定会造成生产效率的下降。换句话说,只有用一部分劳动者同生产资料的分离,才能换来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

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同劳动者就业程度之间有没有必然地联系呢?对于这一问题,我们的回答是否定的。就是说,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同劳动者就业程度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这一结论向人们揭示出劳动生产率的变化并不随着就业率的高低发生变化这一本质联系。

从表面上看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机械化,现代化生产条件的广泛应用,可以减少劳动力的使用数量,从而使劳动者的需求超过了劳动者的供给,因此产生了劳动者的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如果不很好地解决这一矛盾,就会影响到劳动生产率的进一步提高。而解决这一矛盾的方法,就是减少劳动力的使用数量,从而使一部分劳动者退出生产过程,使它们同生产资料分离开来,成为失业者。随着生产领域的不断扩大,又为失业者提供了新的就业岗位,因此使得一部分劳动者又重新得到就业。在这一发展变化过程中,假若劳动力的需求仍然小于供给,那么,就会使失业者继续存在下去。整个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过程恰恰就是这样一种运动过程。

在这一运动过程中,作为劳动的后备军,相对过剩的劳动力即失业工人始终是存在的。即使在当今那些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里,也仍然存在着相当数量的失业工人,可见,这一事实足以显示出经济学家的上述论断是有历史事实为根据的,它不是凭空捏造出来的,是由资本主义发展的全部历史来证明的。因此,这种论调比起那些无根据的抽象的空洞议论来说,要高明得多。

遗憾的是,这些经济学家忘记了的教诲,相对过剩的劳动力之所以存在,并不是由社会化生产过程本身造成的。恰恰相反,它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必然产物。只要生产的社会性质隶属于资本,那么,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就将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只有消灭了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才能从根本上铲除造成相对过剩人口存在的社会根源。

由此可见,劳动力供给大于需求这一矛盾的出现,并不是由社会生产过程本身的发展变化带来的,而是由社会生产方式的性质造成的。在这里生产的社会形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它既可以使劳动力的供求矛盾始终存在,又可以使这一矛盾在现实中根本就不能够成立。当社会生产沿着资本主义道路指引的方向发展下去的时候,就必然会使相对过剩人口存在下去并不断地有所发展,只有社会生产在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的时候,才会从根本上铲除掉相对过剩人口这一社会问题,使这一社会现象从此不复存在。

经济学家之所以将劳动生产率同劳动者就业程度直接联系在一起,将它们二者之间的关系看作是相互对立的。就是说,要提高劳动生产率,就不能实现高就业率(即指充分就业),反之,实行了充分就业,必然会带来生产的低效率。这里,关键的问题就在于,这些经济学家的思维中只有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联系。他们把握的只是一些表面的现象,而对于所论及的问题的本质并不清楚。因此,在他们的理论中,这种表面现象中的矛盾就构成了他们的理论观点,就变成了一种本质的联系。

其实呢?事物都是在发展变化的。各种事物之间的联系也是分为二个层次的。既有本质上的联系也有现象上的反映形式。它们二者之间并不是一致的。当我们停留在现象联系中去进行抽象。概括的时候,就会将这些矛盾的现象当作一种本质的联系,必然的联系去把握。

当经济学家把握住这种表面的联系之后,就像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一样,向人们大声宣布:真理被我们抓住了,它就在我们的思维中。其实呢?他所抓住的不过是一些表面的。肤浅的联系,至于那隐藏在现象后面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他却一无所知。

劳动力的供求矛盾是由生产的社会形式方面所引起的,它不是社会化生产过程本身的必然产物。

在一定的社会形式下,当劳动力的供给与需求出现了不相适应的时候,这种不相适应的情况通常表现为二种,其一,劳动力的供给小于需求;其二,劳动力的供给大于需求。在前一种情况下,由于劳动力的供给满足不了对它的需求,因此,也就不会产生劳动者的失业问题。在后一种情况下,由于劳动力的供给大于对它的需求,于是就会使一部分劳动者成了多余的。相对过剩的劳动力。

相对过剩的劳动力的存在,一方面加剧了劳动者内部的竞争,使得劳动者内部产生分裂,从而使劳动报酬水平的增长受到了限制;另一方面,它使资本的力量变得更加强大,以至于不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就不可能使劳动者实现充分就业。

在社会主义社会里,由于劳动者成了生产资料的占有者,因此它就为充分就业的实现提供了最基本的社会条件。实行充分就业的结果,是否会带来劳动生产率的下降呢?对于这个问题,只要我们站在劳动者的角度上去分析,就会得出与经济学家截然不同的答案:充分就业不仅不会带来劳动生产率的下降,相反,它还是使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的有效措施。

首先一点,充分就业的实现,是使劳动者从生产资料的奴役下解放出来的前提条件。当劳动者真正成为生产资料的支配者与占有者,当他们实现了同自己占有的生产资料的直接结合之后,以往资本主义社会加在劳动者身上的绞索_失业的危机,从此就一去不复返了。它将不再屈从于资本的威力,面临着失业的威胁,而被迫地从事非人的劳动。劳动的目的将是为了满足劳动者自身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这一变革的结果将焕发出劳动者从事生产劳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体现在生产过程中,就会使它以主人翁的姿态去从事生产劳动,从而使劳动生产率得到极大地提高。

其次,劳动日的长度本身是一个可变量。当劳动力的再生产中,出现了使劳动力的需求小于它的供给时,劳动者从它的整体利益出发,就可以通过缩短劳动日的办法,做到既保证每一个劳动者都能够就业又不使劳动生产率下降。因为很明显的一个事实是,在同一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基础上,只要将劳动日减少一半,就可以使就业人数增长一倍。在这种情况下,它是不会使劳动生产率下降的。不仅如此,它还会带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这一可喜的后果。这一点,在劳动日时间较长,劳动的紧张程度又不够的情况下表现得尤其突出。

正如列宁指出的:在工作日很长的情况下工人每小时生产出来的成品要比工作日较短时所生产的少些,而且还坏得多……这已为工业发展的全部进程所证实。“(7)

在现实生活中,6-1>6的奥秘,(8)纺织行业实行四班三运转“的实例,(9)都说明了缩短劳动时间会提高劳动生产率。当劳动的紧张程度已经达到了极限的情况下,缩短劳动时间,扩大就业人数,同样可以做到既保持劳动生产率不下降,又可以使充分就业得以实现的目的。这就是说,无论劳动的紧张程度如何,缩短劳动时间都可以做到既使劳动生产率得到提高,又可以使充分就业得以实现的结果。可见,充分就业与低效率二者之间是没有必然联系的。

经济学家之所以将事物在表面上的联系看作了本质的联系,根本原因就在于他们割裂了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采取了一种就事论事的态度。当经济学家把劳动日的长度凝固起来之后,就会得出:充分就业必然会降低生产效率“的结论。因为三个人的活儿五个人干“在劳动时间。生产力水平不变的情况下,自然会出现生产效率不高的必然结果。

在生产力水平低下时,高就业率固然与低生产效率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但是,它却直接关系到每一个劳动者所获得的劳动报酬水平的高低。这一点,经济学家曾将它形象地比喻成三人活儿五人干,三人饭五个人吃“。如果我们仅仅停留在静止的观点上去考察,那么三人饭五个人吃“,必然会使每一个人吃的饭量减少。但是,在考察复杂的社会问题时,这种静止的观点是万万要不得的。

三个人的饭五个人吃“,从发展的观点上看,在一定的条件下固然会使每一个人都吃不好,但是,在另一种条件下,它又会使每一个人都吃得相当不错。在这里,决定的因素是一定的条件。条件不同,就会使个人消费品的总量也会不同。三人活儿五人干,三人饭五个人吃“,在劳动时间较长,劳动的紧张程度又不够的情况下,自然会使劳动生产率不高,劳动产品总量增长不快,因而使个人消费品数量相对减少的后果。在这种情况下,不用说五个人吃,就是三个人吃也未必吃得好。反之,在劳动时间缩短,劳动的紧张程度提高的情况下,劳动生产率就会大大提高,从而使劳动产品总量也大大增加,个人消费品的数量也就会随之增多。在这种情况下,三人饭五个人吃,难道会比前一种情况下的三人吃要坏得多吗?

可见,三人活儿五人干,三人饭五个人吃“,这种论调完全忽视了生产的社会形式方面对生产发展所起到的制约作用,它是站在静止的角度上,从单纯的物质生产过程方面考虑问题时所得出来的一种悲观论调。

在社会主义社会里,实现充分就业是由劳动者占有生产资料这一客观条件决定的。能否保障劳动者同一定数量的生产资料相结合,将反映出该社会生产方式的性质。只要劳动者在社会生产与分配中所占据的支配地位不变,那么,充分就业也就一定能够实现。尽管充分就业的实施会对劳动者所获得的劳动报酬水平以及劳动时间的长度的确定有着直接的影响,但是,它的实现却不会造成劳动生产率的下降。这一点,无论从理论分析上还是在现实的实践中,都证实了这一结论具有真理性。

总之,劳动生产率同劳动者就业程度二者之间没有本质的联系,必然的联系。所谓高就业率与低效率的矛盾在客观上是不存在的,它只存在于经济学家的理论中,存在于他们的抽象的思维之中。

──────────

(1)王永江。杜一试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就业问题见经济科学1982年第2期

(2)张仁德南斯拉夫经济学家关于社会所有制和市场理论的探索与争论见经济学动态1984年第7期)

(3)刘同德切实解决劳动就业中的新问题见经济问题探索1984年第7期

(4)李震中主编计划经济学1985年修订版第384页

(5)刘国兴试论经济发展战略和充分就业目标见学习与探索1984年第2期

(6)徐节文的就业问题见财经理论与实践1985年第2期

(7)[苏]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日的社会经济问题第118页)

(8)黑龙江阿城继电器厂党委提出了一个改革方案:每周五天工作,一天学习一天休息。今年1至8月与去年同期相比,纯工作日减少了三十二天,但工业总产值增长了31。5%,利润增长30。6%,黑龙江阿城继电器厂五千多名职工,通过自己的行动,得出了特定的。新鲜的结论,6-1>6这一不等式是成立的“(1984年9月13日工人日报)

(9)目前有些纺织企业实行‘四班三运转’,这是个好办法,既增加了生产,又扩大了就业。据有关部门反映,纺织厂由三班改为四班,由七天休息一天,改为八天休息两天,每个工人的工时虽然缩短,但整个工厂的工作日增加了,生产还是增加的,而且还可以多安排人。“(邱传英。孙云鹏谈劳动就业见社会科学辑刊1980年第4期)

上一篇:论公司的社會责任【3843字】
下一篇:论外资并购的规制目标【5139字】

麦當劳文化的西方资本主...

高校个人理财課程教學的...

高新技术相關问题的界定研究【1249字】

食品品牌的文化叙述【2020字】

风险投资激励问题的三種...

风险投资收益期望值模型与應用【1487字】

非货币性交易的经济學思考【2053字】

我国风险投资的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

麦秸秆还田和沼液灌溉对...

张洁小说《无字》中的女性意识

ASP.net+sqlserver企业设备管理系统设计与开发

新課改下小學语文洧效阅...

LiMn1-xFexPO4正极材料合成及充放电性能研究

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运动疗...

安康汉江网讯

网络语言“XX体”研究

互联网教育”变革路径研究进展【7972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