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实证研究设计 12
4。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12
4。2 研究变量的选取 14
4。3 模型构建 16
5 实证结果 17
5。1 假设 H1 的实证结果 17
5。2 假设 H2 的实证结果 21
6 结论及建议 27
6。1 研究结论 27
6。2 相关建议 27
6。3 研究不足 28
结论 29
致谢 30
参考文献 31
第 II 页 本 科 毕 业 论 文
本 科 毕 业 论 文 第 1 页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所有权和经营权两者分离是现代公司的主要特征之一,而两权分离会导致股东和管理者 之间存在目标不一致及信息不对称带来的代理成本问题。股权激励制度通过将委托人和代理 人的利益联结在一起,在很大程度上化解了两权分离带来的公司股东与管理者之间的利益冲 突问题,实现了两者目标利益的一致性,降低了代理成本。股权激励制度起源于上世纪五十 年代的美国,经过多年的发展,股权激励已成为外国公司优化公司制度、改善公司治理结构、 推动公司快速发展的一种主要途径。
1984 年在企业股份制改造中产生的内部员工股是中国股权激励制度发展的开始。到了 90
年代,随着 1993 年深圳万科公司首次发行股票期权和其他具有中国特色的股权激励尝试的展 开,股权激励在中国得到了初步的发展。但由于当时的资本市场不够成熟、制度及法律法规 方面存在着很多限制,股权激励制度在中国的发展进程非常缓慢。直至 2005 年开始实施股权 分置改革、2005 年 10 月颁布的新《公司法》与《证券法》、2006 年 1 月实施的《上市公司 股权激励管理办法(试行)》及后续系列法律法规的出台,股权激励制度才开始得到有力的 推动。这些政策和法律法规为股权激励的实施创造了前提条件,提供了较为稳健的法律环境, 使得股权激励实施的程序更规范化,能够在中国的资本市场上得以快速发展。
然而,由于中国资本市场起步较晚,发展不够成熟,且中国的经济、政治、法律、文化 环境都与国外有着诸多差异。自股改以来,不少上市公司已推出或计划推出股权激励方案, 但一些上市公司对不同的股权激励模式的选择缺乏了解,对股权激励实施的目的认识不足, 管理层对推动股权激励计划的实施存在着盲目的冲动和机会zhuyi。股权激励制度在实践中产 生的问题也引起了学者们在股权激励制度方面的一些争论,如:股票价格能否作为考核激励对 象的依据、股权激励是否成为管理层不当得利的工具、股权激励是“激励”还是“福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