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新中国建国初期百废待兴,缺乏足够的资金进口苏制武器,所以,中国从苏联引进的武器装备主要是以接受援助和利用贷款购买两种方式获得的。通过从苏联引进武器装备,我国首次实现了全军武器装备的标准化、系列化,大大加强了军队的战斗力。最重要的是,只用了不到十年的时间,花费几十亿人民币,就以极低的成本建成配套的国防产业基础,在常规武器领域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
2。中美蜜月期武器进口贸易(对欧、对美贸易)
自1979年中美关系正常化,出于应对苏联的共同需要,中国和西方国家的关系逐渐稳定,在1983年6月21日,美国郑重宣布放宽对中国的技术装备出口限制,并将中国列入其非盟国友好国家,同意向中国提供亟需的先进技术。在中美两国领导人共同研究后,中美确定集中在反坦克、防空、火炮和反潜四个方面展开技术合作。
1985年9月,中美两国达成地面武器合作协议,美方同意向中国出售大口径炮弹生产线,价值9800万美元的。1986年4月,中国与格鲁曼公司展开歼-8型战斗机的改进项目,即后来的“和平典范”项目。美方提供价值5亿美元的航电设备用以改进50架中国歼-8型战斗机。此外,中美双方还达成了价值6200万美元的四套反炮兵侦察雷达和无线电等支援系统的合同,并安排一批解放军官兵到美国西尔堡的的美军炮兵学校进行学习和训练。
在蜜月期中,影响最大的贸易就是中国最早引进的美制S-70“黑鹰”直升机。该型直升机从80年代进入中国陆航部队后一直服役至今,是我国少数能够在青藏高原高海拔地区正常飞行的直升机,中国总共购买了24架“黑鹰”直升机,包括配套设备,合同总额达1。5亿美元。
此外,我国还从欧洲国家获得了当时属于先进水平的武器装备,例如法国的舰载火炮、“海响尾蛇”舰载防空导弹和“海豚”直升机,英国的“斯贝”涡轮风扇发动机和瑞典的反炮兵雷达等,虽然交易规模普遍较小,但却成为后来中国军工研发水平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因素,如国
产直-9直升机即仿制法国“海豚”直升机,飞豹歼击轰炸机的发动机则使用英国了“斯贝”的技术。
在中西方蜜月期期间,我国虽然获得了较为优越的外部环境,但受限于当时国内经济水平,贸易规模都受到了限制;而随着1989年,欧美国家对华制裁的到来,双方的合作也很快中断,如“和平典范”和“美洲狮”坦克项目都中途夭折。但通过这个时期接触西方国家先进装备,我国科研工作者了解了其生产研发体系,熟悉了当时武器装备的整体技术水平,对我国之后的武器装备发展提供了大量值得借鉴的经验。
(二)进口贸易的现状分析
1。对俄、欧、美贸易状况
1991年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国力大幅下滑,政府也无力提供资金支持支持本国军工企业的发展,俄罗斯军工企业不得不自力更生,只能通过较低的价格出售库存装备,转让先进生产技术来吸引国外订单,以此谋得生机。伴随着两极对立格局的结束,迅速崛起的中国开始被西方国家视为潜在的敌人,来自太平洋沿岸的军事威胁使中国意识到了提升军事力量的紧迫性。在西方依然采取对华武器禁运政策的情势下,中国只能将目光转向了俄罗斯。
1992年,中俄达成第一批24架苏-27“侧卫”战机的引进合同,就此拉开了中俄武器贸易的序幕。中国开始大规模地从俄罗斯进口多种常规武器,包括飞机、舰船、导弹、防空系统等。例如,中国从俄罗斯进口的S-300防空导弹,总贸易额就达15亿美元;而引进苏-27战斗机的项目,总计金额更是超过100亿美元。这使中国一度成为俄罗斯最大的武器出口市场,俄罗斯武器在中国武器进口份额中所占的比例更是达到了惊人的80%,在个别年份甚至接近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