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是文化产业取得重大成就。据统计,2014年河南省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984。66亿元,占全省当年GDP的比重达到2。82%。河南省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法人单位实现营业收入2431。8亿元,在全国排第7位,在中部六省中排名第一位[ 李凤虎。省社科院文化发展报告蓝皮书发布 我省创多个全国第一[N],河南日报,2016-3-30]。据统计,河南目前共有与动漫游戏相关的企事业单位120多家,从业人员5000多名,成功塑造了小樱桃、少林海宝、二兔等一系列具有河南特色的动漫形象,河南动漫展现着强大的生命力与创造力。
五是文化保护与开发力度不断加大。河南省文物众多,针对河南省文物的发掘、研究、保护、宣传等工作从未间断,安阳殷墟、洛阳龙门石窟、大运河、丝绸之路、“天地之中”历史文化建筑群等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宣传工作积极推进,林州红旗渠等文化遗产正在积极进行申遗准备工作,全面展现出河南文化形象。河南省将文化遗产与经济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将文物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从而达到双方互赢的效果,而在河南省各大景区中,文物景区占据很大比例,为河南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强大助力。
六是文化体制改革取得重大成就。对一些行业采取政企分开的模式,通过政府管理与企业经营相结合,使得相关企业适应市场发展,保持充分活力;将一些文化事业单位向现代企业转化,改变事业单位“事业”性,使其焕发生命力,如商丘演艺集团的成立就是事业单位向市场化转变的成功;文化领域所有制结构不断深化,使民营资本顺利进入文化领域,使文化产业保持旺盛生命力,如《禅宗少林•音乐大典》就是文化演艺产业的成功典范。文献综述
(二)河南省文化软实力发展问题
虽然河南近几年文化产业发展迅速,取得了许多可喜的成绩,但是我们不要被表象所迷惑,盲目的沉迷于文化大省的表象中,根据全国各省文化软实力评估排名,河南文化软实力综合评价仅仅处于全国排名后十位,这和河南省拥有的丰厚文化底蕴极为不符,透过河南目前取得的成绩来看,河南文化软实力发展仍存在着许多不足。
1。河南省文化资源开发与丰富的传统文化底蕴严重不对称
虽然有着如清明上河园、《禅宗少林•音乐盛典》、《梨园春》等成功知名典范,但是相对于拥有深厚文化历史的河南来说,这些远远不够。文化产业集约化程度低,比如作为五岳之一的中岳嵩山,在文化旅游开发方面有许多不足之处,相关产业链不够完善,城市宣传不够到位,初到登封,很少能够感受到这是一座拥有着名扬中外的少林寺和中华五岳之一嵩山的古城,交通、餐饮、住宿等不够完善,景区内建设简单,相关产业发展几乎没有,这与泰山脚下的繁荣相比相差太大。再比如被称为“中州大地绝无仅有的封建官僚府第建筑标本”的安阳马氏庄园,其文化价值、历史价值都比山西乔家大院高,但是在开发程度上却差之甚远,对于文化资源资源的开发起步晚,山西通过《乔家大院》等高质量影视作品将全国视线引向山西的大院文化,为山西大院文化的开发提供了非常好的契机,而马氏庄园则显得默默无闻,这些都与河南文化大省的身份严重不符。而且对许多文化资源的开发存在简单、单一的问题,不能够发挥其应有价值,如淮阳泥泥狗作为一项宝贵的文化遗产却只能低价贩卖,人们大多不了解其丰富的内涵,只是当其为玩具看待,这也与其宣传不足有关。
2。对文化产业缺乏长远战略眼光
许多人在发展文化产业的时候过分追求经济价值,忽视了文化的内在作用。对于文化资源开发上的投资大多建立在对其未来经济收入预期的基础上,过于追求其经济效益,评价一个文化项目时我们习惯于看其是否赚到了钱,而不是看其是否发挥了其文化特有的感染力以及对社会的凝聚力,一个城市的健康发展是由其政治、经济、文化共同作用促进的,不能单一追求其经济效益而忽视其文化内涵。文化软实力是与经济发展相辅相成的,而不应成为发展经济的羁绊,我们现在文化产业的发展大多依赖于对传统文化资源的开发,新的现代文化要素较少,因此在文化产业中注入科技创新要素显得非常重要;要将文化产业的发展目光放长远,而不是仅仅盯着其前期回报,过于重视其投入产出率,对后期投资缺少耐心。而且我们对于文化投资的主体大多是政府部门,私人个体对于文化投资缺乏兴趣,大多局限于娱乐行业,这也与目前文化产业发展收益不如其他产业效果明显和政府限制门槛过高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