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我国外贸上市公司财务危机预警研究
- 下一篇: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研究
经济学家伊戈尔•安索夫(Igor Ansoff)在1965年将利益相关者引入管理学和经济学界,他认为要制定理想的企业目标,就必须综合考虑企业诸多利益相关者之间相互冲突的索取权,他们可能包括管理人员、工人、股东,供应商以及顾客。[4]尽管利益相关者概念的提出比较早,但真正的理论研究始于70 年代,其高潮出现在1984 年弗里曼出版了《战略管理:利益相关者方法》之后。弗里曼运用利益相关者理论回答了企业的经营活动应该对谁承担社会责任的问题。在他看来“利益相关者就是任何能够影响公司目标的实现的集团和个人或公司目标所影响的任何集团或个人”。这个概念除了突破股东利益至上的传统观点外,更重要的是为CSR 的实施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分析工具。不同于关注一般回应、特定议题或公共责任原则,利益相关者理论清晰地提出了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的对象及相关责任,由于其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在管理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20世纪90年代以后,利益相关者理论得到了众多学者的拥护。越来越多的社会现象和实证结果表明,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必须平衡众多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参与文护社会的稳定、保护生态平衡等。
2.2 社会责任的评判方法
由于现有的会计制度并未纳入社会责任的指标,企业的财务报表不能直接反映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另外,我国当前没有法律法规强制要求企业发布社会责任报告,这样研究企业社会责任就显得比较困难。早期的的企业社会责任研究方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声誉指数法、内容分析法、企业慈善法和KLD指数。声誉指数法是由专家学者或者商学院学生通过对企业各类社会责任方面的相关政策进行主观评价后得出企业声誉的排序结果;内容分析法是通过分析企业已公开的各类报告或文件来确定每一个特定项目的分值或数值,然后得出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评价;企业慈善法是源于美国公共管理协会(PMI),在20世纪80年代末PMI开始出版《企业500:企业慈善指南》较为全面地分析了500多家大企业的捐赠情况,并在此基础上推出慷慨指数,主要是根据每家企业的捐赠总额和捐赠占税前净利润的百分比这两个指标分别算出其统计标准值,然后将两个值加起来得到企业的慷慨指数,最后根据企业在总样本中的相对表现评出一个等级;KLD指数是KLD公司设计的一种评价企业与利益相关者之间关系的评级标准。KLD指数从企业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八个方面的关系来衡量企业社会责任,其中主要是社区关系、雇员关系、自然环境、产品的安全与责任以及妇女与少数民族问题等五个方面。KLD指数涵盖了列入标准普尔500指数的企业及列入多米尼社会指数中的150家企业,共超过800家企业。KLD指数引入了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评价更为准确。这些方法都是众多学者努力研究出的成果,具有一定的实用性,但也不可避免的具有一些硬伤,如表2-1。
表2-1 各种社会责任评价方法优缺点
方法 优点 缺点
声誉指数法 采用同样的标准,保证评价者内部的统一性,代表了专家的意见,具有主观方法的优点 基于分析人员的判断,具有很强的主观性;采用此方法样本偏小,缺乏普遍性
内容分析法 确定变量后分析方法较为客观,可用于大样本检验 选择变量时较主观,根据企业自己表述而不是真实行动进行判断
企业慈善法 克服通过主观印象评价企业社会责任 反映企业社会责任比较片面,难以全面衡量企业社会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