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次
1 绪论 1
1。1 研究背景 1
1。2 研究意义 2
1。3 研究内容及框架结构 2
1。4 研究方法: 4
1。5 创新点: 5
2 文献综述: 6
2。1 过度自信的存在性与过度自信的衡量 6
2。2 过度自信与投资支出的相关性研究 6
2。3 过度自信下投资-现金流敏感性的研究 7
3 理论分析 8
3。1 经典理论 10
3。2 行为金融理论 11
4 研究设计 12
4。1 研究假设 12
4。2 变量设计 13
5 实证分析 17
5。1 对模型一的实证分析结果 17
5。2 对模型二的实证分析结果 19
6 结论展望 21
6。1研究结论 21
6。2政策建议 21
6。3研究局限 22
6。4未来展望 22
致谢 24
参考文献 25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投资、消费、出口是拉动GDP增长的主动力。经济增长指一个国家和地区生产的物质产品和服务的持续增加,它意味着经济规模和生产能力的扩大,可以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实力的增长。在这个不断提升综合国力的大方向、大需求下,企业投资一直备受关注。特别对于一些需要多元化发展的公司而言,如何合理投资对于公司的命运举足轻重,好的投资可以给企业带来更多收益、扩大企业规模,但是一旦投资失败,也可能导致资金周转失败,使公司陷入财务危机,最终躲不过被合并甚至破产的命运。正是因为一个企业的生命如此脆弱,为了更好地发展,经济学家开始研究各种经济投资模型。1952年,Markowitz首先致力于现代投资理论的研究。1958年,基于严格假设的MM理论为企业投资理论奠定了基础。但是,虽然国内外学者做了大量研究并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是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时,这些模型往往与管理者的投资行为有所偏差甚至完全相悖。这使经济学家们开始把关注点放到“人”上,过去的研究都建立在“理性经济人假设”的基础上,显然,随着心理学和行为学对于人的研究的深入,这一假设值得质疑。于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新兴的行为金融学研究开始打破传统分析界限,放宽了传统理论的严格限制,把决策者个人认知偏差对投资的影响纳入考虑范围内,形成了一系列能有效解释非效率投资的理论。Shefrin(2001)是首次提出行为公司金融理论的人,他认为,公司内部的成本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传统的代理成本,另一部分是管理者非理性行为和市场非有效性导致的行为成本。之后,随着研究方法的多样化,西方学者还具体研究了管理者的各种非理性因素对于投资决策的具体影响。论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