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学生是在课堂中处于主体地位,一切的教学活动都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在这一过程中仅仅是发挥一个组织者、引导者的作用,组织课堂教学的正常进行,这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强调的重点,现代教育理念更注重学生参与到知识的探究发现中,而不是机械地接受知识和记忆现成的知识,也就是我们俗说的“一言堂”和“填鸭式”教学,这种模式的教学会让学生形成思维定势、功能固着等一系列的问题,这是我们新课改极力反对的教学方法。 基于新课改的指导下,作为一名现代化的教师,应该运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以及思想,为学生探索知识和发现知识的过程中积极主动地设置情境、条件和提供必要的指导,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意识和实际操作能力。
教学情境的设置不仅仅只是为了提高学生在课堂中学习的兴趣而创设,而更重要的则是要发现知识形成过程中的意旨和作用,在形成知识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得学生形成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对学生的人生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设置情境呢?
(1)设置生活情境文献综述
数学问题都会从生活中抽象而成的,也就是说数学来源于生活,目的也应该是服务于生活,与此同时,学生在生活中是有一定的阅历和感知,因此,在学生所熟悉的实际生活中建立数学模型,设置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的问题情境,可以有效的引导学生追究问题的背景和原型,不仅能够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让学生觉得学习能给自身带来收获,能够对自身有用,而且还进一步培养学生将数学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的意识,提高学生问题分析和问题解决的能力。 同样的,利用学生所熟知的实际生活设置的情境更新奇、有趣、活泼等一系列的特征,既而使得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得到提升。
比如,在一次函数的学习过程中时,教师把学生去动物园春游的经历与它相挂钩,设置了下面的生活情境。 班级去某动物园春游,对于门票有两种方案。 第一种方案是:10张以下的门票都打9折;对于10张以上的门票,其中10张是按照原价,余下的门票都打5折;第二种方案是:全部打7折,问班级应该选择方案一还是方案二去买票呢?突然间出现这么多的数字,有些同学没来得及反应,感觉很混乱,一片迷茫,无从下手。 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剖析问题的实质,最终让学生“守得云开见月明”。 假定一张票原价是30元,班级同学(40个人)全部都参加,那么按照两种不同的方案,方案一要付多少钱,方案二呢?借机将问题分成两个浅显易懂的小问题,利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学生一眼就发现了解决问题的思路,能准确的解答该问题,随即快速的列出式子,并且得出相应的答案。
方案一:
方案二:
在有了具体的例子,学生对此有了一定的了解,接着教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在刚刚的这些数中,哪些是未知的量”,进一步启发学生将未知的量 和 换成式子中的20与40,进而列出与之有关的式子。 方案一: ;方案二: 。 通过这种互相关联的方法,首先把问题中抽象的式子变成生活中具体的例子,然后再把它换成抽象的式子,即经历“抽象—具体—抽象”的过程。 但是问题并没有就此完成,在学生沾沾自喜的时候,教师用疑问的方式提醒同学“10个人以下呢?”,由此学生就会发现问题并没有全部解决,既而在教师的指引下,能得到正确的解题思路,圆满的解决该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对问题的参与程度就会大幅度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