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研究区域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域
本文选取苏州地区作为研究区,苏州市位处于江苏省东南部,东临上海,南接嘉兴,西抱太湖,北依长江,是江苏长江经济带重要组成部分,地处东经119°55′~121°20′,北纬30°47′~32°02′之间。苏州属亚热带季风海洋性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苏州城内河道纵横,湖荡密布。
根据统计年鉴,苏州市的土地面积达到8488。42km2,包括5个市辖区:姑苏区、虎丘区、吴中区、相城区、吴江区,代管4个县级市:常熟市、张家港市、昆山市、太仓市。截止2016年底,经济总量处于全国第五,苏州市城市经济发展快速,城市化水平不断地提高,属于典型的快速工业化、城市化地区。同时是江苏省的重要经济,对外贸易,文化交流,交通发达的中心城市。
2。2数据来源论文网
本文采用了2000~2008年苏州市国土资源厅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土地利用类型参考《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国家标准(GB/T21010-2007),将研究区域划分为耕地、园地、建设用地、水域、其他用地。各土地利用类型数据来源于2000年~2008年的《苏州市统计年鉴》,以及参考《苏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的规划方案》。选取的能源有原煤、焦炭、汽油、柴油、燃料油、天然气和电力,能源数据来源于2000年~2014年的《苏州市统计年鉴》。同时选取了2000~2014年苏州市的地区生产总值,数据来源于《苏州市统计年鉴》。因为2010、2012、2014年的土地利用类型数据的缺失,所以本文采取的是利用这三年的遥感数据进行监督分类,得到三年的个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本文的遥感数据来源于地理空间数据云(http://www。gscloud。cn/),下载了能覆盖苏州全市的2014年,2012年,2010年的相关Landsat遥感数据影像。
2。3研究方法
对于碳排放的计算,一般无法直接得出,所以对于土地利用的碳排放需要通过计算出碳汇、碳源的排放量。碳汇是指从空气中清除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机制。在林业中主要是指植物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在植被或土壤中,从而减少该气体在大气中的浓度,也就是指自然界中碳的寄存体;而碳源是指向大气中释放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或机制,也就是指自然界中向大气释放碳的母体。碳源体现在碳的排放强度,碳汇体现在碳库储量和吸收累计速率。总碳排放量的多少取决于碳汇和碳源的总和得大小。耕地和建设用地为碳源;园地、林地、草地、水域用地及未利用地为碳汇。
2。3。1耕地、园地、水域、其他利用地碳排放量
耕地上种植的农作物可以产生大量C又可以吸收一定量的C,农作物排放CH4的系数与吸收C的相比要多出很多,故将耕地为碳源地。对于耕地,园地,水域以及其他利用地的碳排放估算采用方法,具体采用的公式为:式中,为直接碳排放量;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产生的碳排放量;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面积;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碳排放(吸收)系数。其中碳排放(吸收)系数参考以往学者的研究,详见表1。
表1 土地利用碳排放系数参照表
名称 参数值 单位 数据来源
耕地园地林地草地文献综述
建设用地水域其他用地 0。0422
-0。0730-0。0578-0。00214。2970-0。0252
-0。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