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数学文化的课堂呈现
数学既是一种特殊的文化,也可以说成是一种文化精神,教师应该将数学文化融入到课堂之中。数学教学不应该局限在背公式、做练习的层次,更应该向其他学科的教学学习:像语文课那样,通过背景介绍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诞生缘由。像历史课那样,通过数学史上的名人轶事,让数学知识折射出人的意志和智慧光辉。像艺术课程那样,通过对“数学作品”的解读,让学生感知数学的和谐美。数学课堂不仅需要数学知识,更需要一些非数学的因素,来让数学学科的教学过程充满诗情画意。
二、中学数学教与学
(一).教学改革回顾
在我国的教育体制之中,最受到师生和家长关注的往往是结果,例如在被视为学生生涯两大转折点的中考和高考,虽然讲求“分数面前人人平等”,但是对于取得分数所花费的时间、精力、金钱等,往往是没有人去考虑的。原本是三年的知识内容,现在往往是两年就教完,然后剩下的一年就是反复地做练习和复习知识点,通过大量的投入时间和精力来提高成绩,这就造成了效率的降低。如果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经历的总是枯燥的体验,那么数学就会对学生产生消极的影响,让学生通过数学学习达成发展目标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在一些文章中,已经有人对于“减负”提出了不同的声音:三年的课程内容在两年内就能教完,这样的教学内容真的多吗?多年来的课改已经让教学内容不断减少,降低要求,甚至是支离破碎了。这样一来,完整的知识体系变成了孤立的知识点,课堂上的负担是小了,可是学生的知识水平却离一个中学生数学学习应达到的层次越差越远,不得已需要通过反复地练习巩固去弥补差距。这样的恶性循环有其必然性,这正是缺乏效率意识的一种表现。
自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为了解决教学负担过重以及其他师生在教学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教育工作者们开展了一系列的数学教学改革,然而时至今日,除了MM教学法和TEC教学法还偶尔会出现在大众视野之中,其他的新式教学方案大多已经销声匿迹了。在针对这一现象的诸多分析之中,有一种意见认为这正是缺乏效率意识造成的。高消耗低效能的教学方式不仅难以适应当前的教学情境,更难以在未来的教学工作中占得一席之地。
(二).中学数学教与学效率
根据一项在天津高中所做的研究,研究者发现,尖子生与普通学生在对于知识的认知结构上有很大的不同:尖子生对于知识的认知结构更加丰富和具有一体性,对于已有的知识认知结构中知识的应用更加灵活和发散。而普通学生对于知识的认知结构则正好相反,整个知识结构显得较为零散,在应用方面也十分僵化。研究者认为,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尖子生和普通学生在学习习惯和方法上的不同,以及元认知水平的不同。因此,教育工作者必须借助教育心理学的成果来指导教学工作,营造出适合数学学习的教学氛围,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建立起良好的数学学科知识认知结构,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和分析消化已有知识的能力,从多方面入手来提高数学教与学的效率。在另一项针对近两百位北大学子和高考状元的谈话分析中,研究者对于他们的数学学习总结了以下特点:注重数学的内在价值而非生搬硬套,不盲从和迷信权威,具有敢于质疑的精神;对于知识的认知结构十分完善,具有可利用性、可辨别性、稳定性和清晰性等特征;十分注重效率,反对题海战术,在学习的同时将适当的放松和休息相结合;具有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在学习时能集中注意力,在课前课后注重预习复习和自我反思,能够很好地调节学习与日常生活的关系。文献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