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数 12人 8人
调查显示,同一个班的20名学习差不多刻苦且家庭条件也差不多的学生有些成绩优秀,有些成绩却相对较差.既然他们学习努力程度和其他方面的条件相差不大,那为什么有些学生成绩名列前茅,有些却平平常常呢?那是因为每个学生的智力有偏差,导致有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接受能力、理解能力和运用能力比较强,而有些学生却比较弱.因此,智力因素是影响中学生数学成绩的一大原因.
2。1。2 学生非智力因素
(1)中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人进行学习的内部动力,是引起学习、维持学习并将学习导向某一目标的内部需要.[1]学习动机较强的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浓厚,学习动机较弱的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不浓甚至完全没有兴趣.为了研究中学生的数学学习动机对其成绩的影响,我对某中学两个班级的学生进行了一次数学学习情况的问卷调查,共调查了100名学生,结果如下:
表2 学习动机因素对数学成绩的影响
学生类别 学习兴趣浓厚 学习兴趣不浓 完全没有兴趣
数学成绩较好的学生 75% 25% 0%
数学成绩一般的学生 30% 50% 20%
数学成绩较差的学生 5% 40% 55%
调查结果显示,数学学习成绩较好的同学一般来说对数学学科有着比较浓厚的兴趣,他们能够把掌握好数学知识作为自己的目的而去主动努力地完成数学作业和任务;相反地,数学学习成绩较差的同学,对数学学科本身并没有兴趣,他们之所以学习数学完全是因为随着中考高考的逐渐逼近,面对的学业压力也越来越大,加上老师与父母的严格管理,万般无奈必须要去学数学.因此,要使中学生的数学学习成绩有所提高,就必须增强中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动机,培养中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中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简单来说就是自信心,首先是由班杜拉于1977年提出该概念,主要是指“个体在执行某一行为操作之前对自己能够在什么水平上完成该行为活动所具有的信念、判断或主体自我把握与感受”.[2]
“学业自我效能感”是根据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论演变而来的,学业自我效能感是指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对自己是否已有能力完成某项学习任务或达到某种学习目标的期望和判断.[3]
那么中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自我效能感与数学成绩之间到底有没有关系呢?为了找到它们之间的联系,我分别对不同数学学业水平的100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如下:
表3 学生自己的期望值对数学成绩的影响
学生类别 期望值较大 期望值一般 期望值较小
数学成绩较好的学生 70% 2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