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多余人”形象来源于19世纪的俄国文学,这一文学典型属于贵族知识分子,但他们既不满足于自己的上流社会,又不能跳出这种生活的小圈子与普通民众结合,所以就成了社会上“多余”的人,普希金笔下的叶普盖尼•奥涅金,莱蒙托夫笔下的毕巧林,屠格涅夫笔下的罗亭就是其典型代表。在二十年代至三十年代的中国文坛上,也有这样一批“多余人”,如涓生(鲁迅《伤逝》)、“零余者”形象(郁达夫《沉沦》、倪焕之(叶圣陶《倪焕之》)、觉新(巴金《家》)、方鸿渐(钱钟书《围城》)等。他们脱胎于俄国“多余人”,具有“多余人”普遍特征,却又因为中国社会的特有现实,独具一番中国特色。对这两类形象的研究在我们国家有很多。 我通过研究目前国内关于中俄“多余人”及鲁迅笔下的“多余人”的研究状况,借鉴大量文献以及他人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研究,这些文献提供了大量的参考价值。33562
    随着中俄文学中“多余人”形象的产生和发展,中国许多学者对两类“多余人”形象进行了比较研究。例如,杨巧珍的《中俄文学中的多余人—别里托夫和方鸿渐的形象比较》一文中,通过对中俄文学作品中别里托夫和方鸿渐的形象对比,论述两个“多余人”在产生条件和性格上的相似性以及在时代背景和阶级属性上的差异性。两个“多余人”是无能为力的不幸者,也是一事无成的失败者。徐慧民在《鲁迅笔下的“多余人”同俄国文学史中的“多余人”之比较研究》中,有针对性的对鲁迅笔下的“多余人”形象与俄国“多余人”形象进行比较,在对魏连殳的论述中,阐明了其形象的鲜明性和复杂性,艺术地概括了辛亥革命后许多不满现实,要求改革,但又脱离人民,因此最终一事无成的知识分子共同的悲剧命运。论文网
    对于俄国“多余人”形象毕巧林的论述,潘虹在《多余人毕巧林与高觉新的形象比较》中就有对毕巧林的论述,他认为毕巧林是一个产生于社会制度交替时期,拥有深刻自省和优秀品质却最终成为时代牺牲品的“多余人”,用放纵报复社会,自私对待爱情。对于鲁迅笔下中国“多余人”形象魏连殳的研究,李晓虹在《鲁迅小说中“逆转”的知识分子与俄罗斯文学中的“多余人”》一文中,以魏连殳为例从时代背景、性格特征以及在现实中找不到出路,从理想王国退缩出来几个方面,论述鲁迅笔下的“多余人”形象特征,进一步看到鲁迅对中国社会问题的独特思考以及他作品巨大的艺术价值。
    综上所述,上述各种著作、文献从各自的层面系统的阐述了俄国文学作品中的“多余人”形象同中国现代文学作品中“多余人”形象的异同,以及鲁迅笔下“多余人”的特征,但是并没有分析到《当代英雄》中毕巧林同《孤独者》中魏连殳形象的比较。本文旨在系统全面地分析和研究中俄“多余人”形象毕巧林和魏连殳在时代背景、人物性格、对待社会的态度和悲剧命运方面的异同。
    参考文献
    [1]桑淑钧.论俄罗斯文学中的“多余人”[J].济南大学学报,2002
    [2]杨巧珍.中俄文学中的多余人—别里托夫和方鸿渐的形象比较[J].安徽文学,2011,(5)
    [3]鲁迅.彷徨[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4:181-197
    [4]徐慧民.鲁迅笔下的“多余人”同俄国文学史中“多余人”之比较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 1988,(2)
    [5]邵庆忠.中俄“多余人”之比较[J].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2,(4)
  1. 上一篇:余华小说中许三观形象文献综述和参考文献
  2. 下一篇:语文教学目标设定研究文献综述及参考文献
  1. 知识共享与创新行为文献综述和参考文献

  2. 众包创新平台文献综述和参考文献

  3. 社区文化建设文献综述和参考文献

  4. 老年体育健身服务现状国...

  5. 户外运动俱乐部发展国内...

  6. 校外人员进校体育锻炼意...

  7. 中学排球开展现状国内外文献综述和参考文献

  8. 江苏省某高中学生体质现状的调查研究

  9. 浅析中国古代宗法制度

  10. 高警觉工作人群的元情绪...

  11. 巴金《激流三部曲》高觉新的悲剧命运

  12. 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对经营绩效的影响研究

  13. g-C3N4光催化剂的制备和光催化性能研究

  14. C++最短路径算法研究和程序设计

  15. 中国传统元素在游戏角色...

  16. NFC协议物理层的软件实现+文献综述

  17. 现代简约美式风格在室内家装中的运用

  

About

优尔论文网手机版...

主页:http://www.youerw.com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