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述研究为本论文的写作提供了基础与很多启发,但也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空间。其中,金学官的论文主要从人类学角度对民族教育问题进行研究,教育虽然是文化的生命机制,但也忽视了其他现实生活中,物质方面和心里方面对文化适应的影响;张劲梅的论文则主要是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文化适应是如何影响少数民族文化保持和文化传承意识等比较主观方面进行论述,而相对缺少社会学的视角;杨萍在文章中以兰州市三所高校的回族、藏族、蒙古族和维吾尔族大学生为例子,对西北少数民族大学生在物质层面、行为层面、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的文化适应的现状与原因进行了详细的讨论和解释,但是,对于文化适应不同阶段的具体表现问题本文并没有给予详细的论述。本文以南京某高校的藏族大学生群体为个案,并结合我自身的亲身经历,探讨了该群体从小外出求学到大学生活这一阶段的文化适应问题,并且重点分析了藏族大学生在文化适应过程中的特殊经历,从社会学、多元化角度弥补了上述研究之不足,这也正是本论文的意义所在。